高中音乐范文教案共50篇

更新时间:2024-04-25 21:19:03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高中音乐范文教案 第一篇

教具:录音机、钢琴、多媒体设备

教学目的:了解西洋交响乐队及乐器

重点难点:西洋交响乐队规模庞大,乐器众多,不易掌握是本课的难点

一、导课。

1、我们时常听到交响乐队的演奏,时常听到电台广播的交响音乐,每当我们欣赏这些音乐作品的时候都会感到:从这样的交响乐队中不知道会有多少美丽的、雄壮的、激动人心的、热情横溢的音乐奔泻出来。但是,一个交响乐队到底有哪些乐器?这些乐器各有哪些特殊的性能和表现力?它们是在什么时候和怎样结合成为这样一个庞大的整体的?一个交响乐队所具有的那种魔术般的力量又是怎样产生的?这一系列问题,并不是每一位音乐爱好者都能完全了解。

2、交响乐队的萌芽实际上是在十六世纪中叶,即在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交响乐队中的乐器大多也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现代的交响乐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末叶,甚至可以说一直到二十世纪初,一共经历了三个世纪的复杂发展过程才最后定型。

二、授新课

1、交响乐的时代变迁与发展。

在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的萌芽和发展,由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进步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人文主义的形成,因此对艺术创作也提出了以现实主义的方法基础。蒙特威尔第的另一个功绩还在于:他对乐队有着新的理解,认为乐队就是各种不同的音色的结合,因此他开始使不同的乐器进行对置,相互对比,让各组乐器轮番演奏等,这些做法在当时都还是一种意外的新发现。总的说来,这一个时期在乐器的采用和配合方面仍不断地在变换着,有时候甚至还把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例如巨型提琴、风车和大炮等用在乐队中,以造成某种特殊的效果。

十七世纪是交响乐队发展的一个很重要时期。随着主调和声风格的发展和数字低音的采用,羽管键琴因为便于奏出和弦便在乐队中占据很稳固的地位;其次,由于意大利提琴制造家,例如阿玛

蒂和斯特拉蒂伐利等人在提琴的改良和最后定型方面所获得的辉煌成就,提琴族乐器在乐队中的数量便逐渐增多,并最终把诗琴和其他一部分古老的乐器排挤出乐队之外。但是这时候的乐队还不能算是新型的乐队,因为它的基础仍然是羽管键琴,而且乐队中还有不少是古老的乐器。从十七世纪中叶开始,对乐队的兴趣在整个欧洲逐渐蔓延开来,乐队也从它诞生的摇篮——意大利的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和那不勒斯等城市走出国境,在巴黎、伦敦、柏林、汉堡和维也纳,都相继出现不同类型的早期乐队。到十七世纪末,不但在歌剧院和教堂有乐队演奏,还有专门供乐队演奏音乐的新场所应运而生。1672年,个公开收费的弦乐队音乐会在伦敦举行,1686年荷兰开始有定期的公开演奏会,并即遍传欧洲其他国家。

十八世纪是大转折和大革命的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哲学观点、美学理想以及艺术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交响乐队的转折时期也随着到来了。在交响乐队的这个转折,应该以海顿的《交响曲》问世的1759年为标志。

十八世纪中叶,主调和声的新风格取代了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出现了交响曲和协奏曲这一音乐新体裁,随着音乐风格本身的转换,在乐器组合方面,已经渐趋合理的所谓“古典时期乐队”也在这个时候形成了。这时候的乐队已经从长期妨碍它发展的数字低音和羽管键琴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但是木管乐器组和铜管乐器组在乐队中的地位还没有确立,海顿的《交响曲》所用的乐队除弦乐器组外,只有两个双簧管和两个法国号。由海顿所创始并由莫扎特最后确立的“古典乐队”,实际上是取法于曼海姆乐派的双管乐队。

此后,交响乐队的发展只是在细节上有所变换而已。十九世纪初的乐队又扩大了乐器的数量,特别是铜管乐器的数量有了比较大的变动——起初把法国号增加到四个,构成一个四重奏,稍后又加用了三个长号。这样便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乐队——大交响乐队,也就是所谓“浪漫派乐队”。这种乐队在浪漫派作曲家威柏、舒柏特和门德尔松的创作中才最后完成。

2、交响乐队的乐器构成

总的说来,在交响乐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历代作曲家所采用的乐队是非常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可以把所有这些种类繁多的乐队归纳为两种基本类型,那就是小交响乐队和大交响乐队;这两种乐队都包括有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等四组。现在先谈小交响乐队。

小交响乐队在十八世纪下半叶形成,这种乐队在当时的作曲家看来并不觉得它是小型的乐队,直到十九世纪初,绝大多数的歌剧和交响乐作品都是采用这种乐队。小交响乐队使用的乐器通常包括有:

弦乐器:小提琴六至八个,第二小提琴四至六个,中提琴二至四个,大提琴二至四个,低音提琴二至三个。

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各两个。

铜管乐器:法国

国号和小号各两个。

打击乐器:定音鼓一对。

小交响乐队使用的乐器有时候往往还有所省略,例如省略单簧管和小号等。莫扎特的后期交响曲创作有时候省略小号或定音鼓,有时候省略双簧管。相反地,小交响乐队有时候也有所扩充,甚至接近大交响乐队。这种扩展的形式时常被用在当时的歌剧乐队和清唱剧乐队中,交响乐作品应用这样的乐队的就少得多。

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直到现在,一般的交响乐、歌剧和舞剧作品,多半应用大交响乐队,大交响乐队使用的乐器通常包括有:

弦乐器:小提琴十二至十六个,第二小提琴十

至十四个,中提琴八至十二个,大提琴六至十个,低音提琴六至十个。

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各二至三个,此外往往还加用这些乐器的变形乐器,例如短笛(偶尔也采用中音长笛)、中音双簧管(或英国管,偶尔也采用抒情双簧管)、低音单簧管(偶尔也采用小单簧管、中音或倍低音单簧管)和低音大管等。

铜管乐器:法国号四个,小号二至三个,长号三个,大号一个或两个。

打击乐器:定音鼓、三角铁、小鼓、钹和大鼓等。

除了上述四组乐器外,往往还加用竖琴,而且多半是用两个。大交响乐队大约由六十至九十人组成,但也有一百人以上的。这种乐队有时也压缩一部分乐器的数量,特别是减少弦乐器的数量、但有时也扩大某一组乐器中的个别乐器的数量或全组乐器的数量,以及加用一般乐队少见的个别乐器,如钢琴或管风琴等。

从小交响乐队和大交响乐队使用的乐器种类上可以看出,长号是决定乐队所属的类型的标志。缺少长号的乐队只能算是小交响乐队,因为一个大交响乐队必须有三个长号和一至两个大号。如果只有一个长号,也只能算是小交响乐队。

三、总结

我们已经把交响乐队中各级乐器都简略介绍过了,现在再讲一讲这些乐器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上面说过,弦乐器组的乐器数量最多,单是小提琴就有十多个,但是其他各组中的每一种乐器一般只用两三个,甚至也有只用一个的。每一种乐器所能奏出的音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容易奏出高的音,有的容易奏出低的音,有的容易奏出快速度的活泼的旋律,有的则适合于奏出徐缓悠扬的曲调。把这些不同性能的乐器结合在一起,就得考虑到使这些乐器能够相辅相成,而不是互相妨碍。因此首先就得使这些乐器在数量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现代乐队中的乐器配置是在十八世纪中叶形成的,在这之后虽然乐队的组织日渐扩大,但是乐队中各组乐器的比例并没有多大变化。

高中音乐范文教案 第二篇

一、教材分析

凝固的音乐依据课程标准的目标,综合“欣赏·评述”和“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学习内容凝固的音乐,本单元凝固的音乐采用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活动建议,以建筑为教学题材,通过欣赏、制作教学活动,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凝固的音乐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以及基本的美术素养。

课题《凝固的音乐》应理解为:建筑艺术和音乐一样,能够使人的情感和精神得到升华。

教材从欣赏进入,以不同类型、风格的经典建筑为对象,分别从造型结构、光影变化、色彩以及环境等方面加以提示,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引导学生用体积、空间的认识方式感受优秀的建筑作品的魅力。

两个教学活动按梯次由浅入深展开,从简单形体的制作尝试中理解建筑的某个部分,进而丰富学生的想像,通过合作学习,完成较完整的建筑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学习和运用立体构成的制作技法,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

资料库提供的术语解释:节奏与韵律,是音乐与造型艺术通用的术语,结合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建筑在造型结构与空间上的艺术表现。

学习大空间是对本单元知识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分别从生活中构成形式的运用、中国古代建筑等方面进行引导,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教材综合欣赏和制作两方面的学习内容,教学中应以形体空间感受和认识为主线,联系建筑艺术的人文精神和立体制作的技能方法,让学生在感受与表现、知识与技能方面都能够有所获得。根据学生能力条件设置模型制作的难度水平及要求,注意活动之间的梯次关系,发挥合作学习的效能,力求做出较完整的作品。

二、教学目标

赏经典建筑的形式美,体会和认识建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制作简单的形体,并构想建筑模型,画出设计草图,根据设计草图,制作简单的建筑模型。

三、教学思路

1.教学题材

首页图片用于欣赏活动,感受不同类型、风格的经典建筑,分别从造型结构、光影变化、色彩以及环境等方面加以提示,教学运用中应该有所侧重,能够让学生了解欣赏建筑艺术的一般方法。

布达拉宫随山势耸峙,俯瞰山峦环抱的一片广袤的平原,宏伟壮观;色彩搭配单纯、简洁,错落的组合给人丰富的视觉感受。可以比较下图加拿大蒙特利尔某住宅,同样是直线造型,不同的组合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受。

天坛祈年殿层层台基和重重屈檐以平稳的节奏,造成向上的动感,表现与天相接,突出“天”的肃穆崇高。

悉尼歌剧院富有诗意的建筑群,重复的壳体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让人联想到出海的白帆、盛开的百合。比较上海体育场飞扬的曲线造型,用以启发学生对建筑构图的认识。

教学提示启发学生对建筑作品进行联想,引入对简单形体的思考。活动一设置的教学任务可以作为制作活动的第一阶段,让学生从简单形体的制作中学习基本方法,逐步完善建筑模型的构思。第16页的图片为学生提供了想像的参照。

活动二的学习任务是创意制作,教材为此呈现挖切、折叠和粘合等制作技法详细的步骤图和相应的学生作业。创意制作应该在简单形体制作的基础上丰富和完整,体现教学的延续性。

2.教学组织

课前准备:多媒体、制作模型用纸张、工具刀、尺子、铅笔垫板、直尺、圆规、胶棒等;分小组制作模型;明确制作过程中安全、卫生以及爱护公物等注意事项。

3.教学策略

从建筑艺术给人的视觉、形体和空间感受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等方面理解“凝固的音乐”:即好的建筑不仅仅是用于遮风避雨的构筑物,它还像音乐一样,使我们的情感和精神得到升华。

欣赏过程注重视觉效果的感受,启发对生活的联想,达到升华情感的目的;从造型、结构、色彩、环境等方面对建筑作品进行分析,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基本知识,了解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并运用于对建筑作品的评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培养他们敏锐的视觉意识,能够对建筑作品做出积极的?穴或许是独特的?雪反应,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并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

制作活动分两个部分,安排在两个课时内完成:

第一课时:结合欣赏活动,参照图片中屋顶和墙体的造型,经过剪切、折叠、粘合,用纸做一个简单的造型;转动这个造型,从不同角度观察感受形体和明暗的变化;基于这个造型,设想添加其余部分后的小建筑模型,画出草图,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按设计风格进行小组组合。通过演示讲解折叠、挖切、粘合等制作方法。依据经典作品,讨论建筑形体的几何关系、曲直、虚实对比关系的处理和运用,进一步理解作品和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设计选择相应的方法,为小组制作提出建议。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使不同能力差异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对教学做出总结,师生结合经典作品交谈制作体会。为进一步了解建筑艺术提供教学资源。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注意尊重、保护和发展学生个性,以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评价内容包括视觉效果感受、造型、结构、色彩等方面,分别对教学过程中视觉意识的表现、创意和制作水平做出评价;辅导过程中及时对制作工序、方法以及良好习惯等细节做出点评。

四、教学选择

两个活动设置形成梯次又相对独立,教学时可以灵活运用。活动一的重点在认识建筑形体的几何关系,结合欣赏教学,在几何体制作的基础上稍加丰富和组合,便能成为一个简单的建筑模型,使教学活动相对完整,便于在时间、材料条件欠缺的情况下单独实施。活动二应该建立在活动一的基础上,相对时间长,可以利用课时之间的空余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两个活动之间建立知识衔接,形成完整的教学过程。

根据地域特点,可以考虑采用建筑写生的方法进入:运用前面所学的透视知识,对当地有特点的建筑进行写生,通过作业讲评,结合欣赏获得有关建筑的知识,再进入制作,构成完整的教学活动。

五、教学建议

1.关于教材处理的建议

课堂欣赏的图片材料有主次之分,不宜平均对待。从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进入,运用直线和曲线造型、节奏与韵律、重复与再现、环境等要素进行分类,举一反三,直接指向知识内核。

强调综合学习的必要性,在欣赏活动中了解建筑体现的人文精神,在制作过程中运用几何知识等等。

为了加强欣赏和制作之间的联系,增加重复与再现、虚实关系等内容。如采用悉尼歌剧院的重复形状的`方法,而不一定模仿形状;挖切可以体现墙体的虚实关系,而不仅仅是为了做窗户等等。

模型制作尽量减少繁杂的表面处理,比如挖切很多的窗户。多采用体积组合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分工合作的组织形式。

2.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建议

音乐运用于教学情境的烘托,不失为最佳手段,但其难度也不容忽视。建筑作品是时代的产物,蕴含着历史、宗教、地域和民族等复杂的文化内涵,音乐背景的运用主要是启发学生对人文主题的联想,如布达拉宫可以让人联想到宗教仪式上的大号、喇嘛、藏族服饰、蓝天雪山等等,与建筑的挺拔、宏伟相对应的音乐效果应该是浑厚、宽广的;而悉尼歌剧院让人联想更多的是阳光、海风、远航,悠扬抒情的女高音比较适合这种舒展、明快的建筑风格。针对学生对建筑和音乐的理解所存在的差异,可以考虑在课前组织一次评选活动,让学生为教材中的某件作品选配一段背景音乐,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用意,促使他们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创设他们认可的教学情境。

3.关于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的建议

为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有机结合,随机调整师生的主从关系,把更多的学习空间留给学生。如:设置“阳光下的悉尼歌剧院”、“世界屋脊上的神殿”、“建筑的直线和曲线”等话题,让学生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描述自己对建筑作品的感受;点评突出的制作,让学生介绍制作方法与体会等。诸如此类,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使学生更为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4.关于教学媒材和教学手段择优使用的建议

拍摄当地有特色的建筑图片运用于教学,引发学生对周边环境的关注,形成观察习惯。

注重运用示意图归纳形体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建筑作品;强调动手演示的作用,直观感受更有利于制作技巧的传授;制作几何体的展开平面图,供学生随时查阅。

5.关于采纳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建议

6.关于学习指导方法和学习小窍门的建议

几何体体积和它展开平面的形状有很大区别,帮助学生完成从平面到立体转换是教学中的难点。可以利用几何模型教具,从各个角度观察其平面投影。对学生而言,更简便的方法如:拆开一个旧包装纸盒,即可获得展开平面图。

六、教学资料

建筑与音乐

德国文学家歌德把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因为建筑可以像音乐那样唤起人们某种情感,例如创造出庄严、雄伟、幽暗、明朗的气氛,使人产生崇敬、自豪、压抑、欢快等等情绪。建筑与音乐的联系突出体现在节奏和韵律、重复和再现以及对比等概念与方法上。

节奏和韵律在音乐和美术中的应用极为普遍。古今中外的建筑?熏不论是单体建筑或群体建筑?熏乃至细部装饰,几乎处处都有运用韵律美造成节奏感。

在音乐中某一主旋律的重复或再现,通常有助于整个乐曲的和谐统一。在建筑中,往往也可以借某一主题的重复或再现来增强整体的统一性。一般说来,重复或再现总是同对比和变化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凡对称都必然包含着对比和重复这两种因素。中国古代建筑中常把对称的格局称为“排偶”,偶是成对的意思,也就是两两重复地出现。同一种形式的空间如果连续多次或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还可以造成一种韵律节奏感。如:悉尼歌剧院、天坛祈年殿、故宫角楼的屋顶和香港力宝大厦等。

建筑形式美法则

一个建筑给人们以美或不美的感受,在人们心理上、情绪上产生某种反应,存在着某种规律。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种规律。建筑物是由各种构成要素如墙、门、窗、台基、屋顶等组成的。这些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色彩和质感,而形状(及其大小)又可抽象为点、线、面、体(及其度量),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些点、线、面、体以及色彩和质感的普遍组合规律。

建筑形体的几何关系

古代一些美学家认为圆、正方形、正三角形这样一些简单、肯定的几何形状具有抽象的一致性,是统一和完整的象征,因而可以引起人们的美感。

抽象的一致性指这些形状有确定的几何关系。例如圆周上的任意一点距圆心的长度是相等的,圆周的长度是直径的π倍;正方形或正立方体的各边相等,相邻的边互相垂直;正三角形的三条边等长,三个角相等,顶端处于对边的中线上。这些形状既然有明确、肯定的几何关系,就可以避免任意性。这种观点对建筑构图影响很大。古代许多优秀建筑作品不论是平面形状、体形组合,乃至细部处理,都以上述几种简单的几何图形作为构图的依据?熏从而获得了高度的完整统一性。后来虽然突破古典建筑形式,出现了多种不规则的构图法则,但有时仍然借助于简单几何图形来达到构图上的完整统一。参看希腊巴特农神庙、卢浮宫金字塔、台方斯大拱门等。

直和曲的对比

直线能给人以刚劲挺拔的感觉,曲线则显示出柔和活泼。巧妙地运用这两种线型,通过刚柔之间的对比和微差,可以使建筑构图富有变化。西方古典建筑中的拱柱式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举折变化都是运用直曲对比变化的范例。现代建筑运用直曲对比的成功例子也很多。特别是采用壳体或悬索结构的建筑,可利用直曲之间的对比加强建筑的表现力。如:悉尼歌剧院、上海东方之珠、上海体育馆。

虚和实的对比

利用孔、洞、窗、廊同坚实的墙垛、柱之间的虚实对比将有助于创造出既统一和谐又富有变化的建筑形象。如:朗香教堂的窗孔使厚实墙体显得和谐而富有变化。

高中音乐范文教案 第三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分析歌曲,感受其辽阔的曲调,人物真挚的'情感,领略音乐与戏剧结合的艺术魅力,进而喜欢中国的歌剧艺术。

2、通过分段聆听感受音乐的风格特点、体验音乐之美,掌握合作意识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学唱歌曲,掌握歌曲的曲式结构,感受“江姐”的性格特点,并说出歌曲的音乐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唱歌曲,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说出歌曲的音乐风格。

难点:

掌握歌曲的曲式结构特点,感受“江姐”的性格特点并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教师向学生提问什么是歌剧艺术?并请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歌剧作品。

学生自由进行介绍。

教师总结:16世纪初,在意大利诞生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歌剧。并出现了一大批经典的优秀的歌剧作品。在20世纪初,我们国家也出现了自己的民族歌剧,《江姐》就是众多优秀作品中的一部经典作品。由此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

1、播放多媒体,并提出问题:歌曲带来的感受是什么?

2、再请同学们进行分享查阅关于歌剧《江姐》与歌曲《红梅赞》的一些相关知识。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全国解放前夕,xxx地下党员江雪琴(江姐)带着重要的任务,奔赴川北,途中闻听丈夫被害的消息,忍着悲痛,拖入战斗,期间备叛徒陷害入狱,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她大义凛然,严词痛斥敌人。最后在重庆解放前夕,慷慨高歌,英勇就义。《红梅赞》是歌剧《江姐》的主题歌,这首歌在全剧中多次出现,为江姐的音乐基调做了全面的概括,是贯穿全剧的音乐主题,江姐的唱腔大都由此发展而来。

3、教师再次完整播放歌曲,与学生共同欣赏。

(三)探究学习

1、教师范唱,请学生看着歌词,进行小声跟唱。

跟唱之前,提出问题:仔细看一看歌曲的歌谱,歌曲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述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学生跟唱之后,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的曲式结构是二段曲体,A、B两段的结构相同,都是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乐段,前三个乐句都是两小节,两个乐段的最后一句都扩充为三小节。A段主要是对红梅性格的具体描绘,B段是对红梅品格的赞美。

2、教师播放A段音乐,请学生聆听。

在听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说出歌曲中的拖腔和装饰音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

拖腔手法、装饰音的使用,使歌曲既有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清醇的乡土气息又使得歌曲旋律更加细腻朴实,深情而又乐观,韵味十足。更能体现主人公“江姐”柔美的形象与坚韧品质。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歌曲中的拖腔与装饰音。

3、教师播放B段音乐,请学生聆听。

提问学生:B段的曲调与第一段有什么异同?

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总结:第二乐段是从第一乐段变化发展而成,旋律上在平缓中升调,第二段音调上更加高昂,节奏上更加明快,对未来充满希望,情感也随着曲调上扬而得到升华,不仅赞颂了梅花的品格,也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坚忍不拔的品质。

4、完整的聆听歌曲,品味歌词。

(1)完整的聆听歌曲,体会歌曲的音乐风格。

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四川民歌的基础为主,广泛地吸取了川剧、越剧、四川清音、京剧等诸多地方剧种的音乐语言加以创作,作曲技巧上多用七度、八度大跳音程,二者完美结合,演唱起来朗朗上口。更显歌曲的磅礴的气势。

(2)品味《红梅赞》歌词。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老师进行讲解,以红梅来象征我们的同志。红梅的生长环境十分凶险,用它来象征着我们革命的艰难与不易。当时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初期,xxx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的驻地就设在重庆,也就是在敌人的心脏。红梅生长在最险恶的地方,这就寓意着我们的同志像红梅一样也是在最危险的地方与敌人展开斗争工作的。红梅开在最危险的地方,但同时也象征着是凝聚了党的巨大革命精神的地方。正是因为生长在特殊的环境下才使红梅具有了坚忍不拔、不畏艰险、傲雪凌霜的品质。

5、再次完整的聆听歌曲,能够哼唱歌曲的旋律。

(四)拓展延伸

歌曲《红梅赞》在整部歌剧中出现了四次,分别通过视频观看欣赏这四次出现的情景,简单的谈谈歌曲出现的场景,感受这一经典佳作。

(五)课堂小结

通过欣赏、分析歌曲,我们感受到了曲调的辽阔清新、明朗刚健,通过歌词的品味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征,全曲情绪在激情之余又不失抒情。感受这一经典之作。同时也要感受歌剧艺术之美,进而喜欢我国的歌剧艺术。

高中音乐范文教案 第四篇

教学目标:

1、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2、培养学明确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明确立足文本运用想象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明确的艺术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2、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结合学明确的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音乐是人类最崇高的艺术,它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我国的民族音乐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我们来听几段乐器演奏,看看大家能不能听出各是什么乐器?

(古筝《渔舟唱晚》琵琶《琵琶语》二胡《二泉映月》洞箫《乱红》)

这些优美的曲调都是由我们的民族乐器演奏出的,音乐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艺术,而文学是一种借助语言与文字表现具象的艺术形式。就其中任何一曲,大家能不能来描绘一下它的声音?

可能大家的想象与语言还不足以表现音乐的高妙境界。但我们的先人却通过诗歌,把音乐的美妙用文字表现了出来。我们今天要一起品读的便是被清人方扶南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的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整体感受。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提问明确共同朗读上述诗歌)

很显然这位诗人是白居易。那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明确:被贬浔阳。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在现在的江西九江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诗。

提问: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明确: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提问: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提问:两个素昧平明确、地位悬殊的人为何就能相识相知,琵琶女何以有机会向白居易倾诉衷肠?

明确:琵琶声是两人情感的媒介。因为有了琵琶声,才会‘主人忘归客不发’;因为有了琵琶声,白居易才会‘移船相近邀相见’。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这可能也是大家看过的许多才子佳人的故事里常用的一个桥段,佳人在不远处弹奏乐器,悠扬婉转,才子听得如痴如醉,于是便寻声而去,于是就有了之后的柔情蜜意。而乐天与这位琵琶女在浔阳江上相遇,一曲琵琶让他们找到了共同的身世,共同的话题。我们且看这曲琵琶是怎样的。

三、品味琵琶。

提问:全诗写琵琶写了几个回合?最生动的是第几回合?

明确: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第二回合。

(学明确诵读第二回合。)

提问:哪些地方应该怎么读,才能准确的传达诗人的情感?

提问:“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提问: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琵琶行》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出示荻花瑟瑟的画面投影)故事就发明确在荻花瑟瑟的秋季,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请大家想一个问题,假如说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家乡民谣,能不能激起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情感?

明确:江南小调所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流畅的感情。若是如此白居易大可不必哭得稀里哗啦的。琵琶女当时弹的应是《霓裳》和《六幺》,诗人在京城过惯了宫廷明确活,在宫廷经常听到这样的曲子。琵琶女所弹的(曲子)容易勾起他对往日明确活的思念。因此,他听到《霓裳》和《六幺》才会比较感伤一些。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明确了共鸣。因此对这首曲子很有感情。

提问:琵琶女所演奏的《霓裳》《六幺》是唐代宫廷名曲,易引起诗人的许多联想。那么,大家认为最能刺激他敏感的神经,拨动他那脆弱的心弦的是什么?是因为地域的东西,还是因为音乐本身所代表的什么?从小序中找最能反映诗人受音乐影响而导致情感波动的句子。

明确:铮铮然有京都声。

提问:大家觉得长安对于诗人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情感,一改当初被贬到此地后的“恬然自安”,忧郁之情油然而生?

明确:诗人有着抱负和理想,而诗人被贬之后,开始不适应那种落魄的生活,但是他觉得可以慢慢适应,但是琵琶女所演奏的京都声又勾起了他对往日奢华生活的回忆,让他想起了以前在京城施展自己的才华,被皇帝重用,被群臣所仰慕的生活,又让他有了一种在江湖间落魄飘零的感觉。琵琶女正是用一首曲子释放了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

提问:诗人与琵琶女有同感,把无形的音乐写出来使人感知,仿佛能让人听到,这是一件难事,白居易这首诗的第二段,可以说是描写音乐的绝唱。那么白居易笔下,这首琵琶曲美妙在什么地方?

明确:“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声音)写的音乐有一种质感,如裂帛,不仅说琵琶女的心碎,而且说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都被撕裂了。四弦一声如裂帛,岂止是帛裂,简直是心裂。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得非常好,因为诗人是从这里开始描写音乐的,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他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的哀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能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从而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既漂泊流浪之恨,又有高山流水之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虽然说音乐已经停息,浔阳江上微波荡漾,水面落花慢慢流,琵琶女的演奏已经停息了,但是,东船西舫却悄然无声,觥筹交错,饮酒作乐的场面已经不再了,而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令人感慨万千,在茫茫的江水上,只看到江水中倒映得又圆又亮的月亮,像一只盛满忧愁的银盘,轻轻一碰就会溢出来,而这个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内心,照亮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琵琶声(并没有直接抒发)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人们首先是沉浸在琵琶女的悲凉中,后来,人们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的悲凉中。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几句。这里可以读出一种生命搏发的气息,那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一种搏发,“铁骑突出刀枪鸣”让人想起了项羽在垓下突围的一个场景。那是对明确命的最后一个寄托,至少他是一个英雄。然后呢?“曲终收拔当心画”就好像项羽在乌江自刎的一个场面,一代英雄跟乌江向远方长流,而且流到现在,还会一直流下去。生命就是一种凤凰涅磐。

“别有幽愁暗恨明确,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可以有两个理解,一是音乐,此前说“凝绝不通声暂歇”,“无声”是对“声暂歇”的高度赞赏,这就说明诗人白居易能理解琵琶女的那种遭遇。还有就是从感情方面,“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说明这时诗人和琵琶女的感情都处在一种激昂澎湃的时刻,而且它后边说“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说明这也是一个基点,他们的感情也必须从这个基点才能喷泄出来,“无声”处应该是他们的一种思考,笛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经历了一个高峰,一个低谷,他们一定有满腔的愁绪,所以“无声”处就能表现出这里面的感情。

那么大家现在看一下,上述说的这些关于音乐的描写的句子,是直接描写音乐的,是不是?除了这些以外,诗文还有哪些诗句其实也跟音乐有关?

明确:“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可能想到那婉转流利的琵琶声从琵琶女纤细而微微颤抖的指间滑过,像花朵的露珠,光滑透明,一颗颗从叶面滑过,从叶间滴下,滴入听者的心中,激起阵阵的涟漪,又像黄莺(在)花下的啼鸣,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精致而优美。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不再快乐,它被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舒婷说过“音乐把我卷走,在它明亮的激流中”,我觉得是音乐把白居易和我们卷走,在他善感而优美的韵律之中。

提问:现在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描写音乐有哪些方法?把无形的东西(音乐)写出来,可以运用哪能些方法?

明确: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都能用比喻,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个就是其中用“嘈嘈切切”叠字,还有“幽咽”,有双关的意思的词就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其三是对比,动静结合的方法就如诗中有声与无声的对比。其四,衬托。最后一句,用秋月衬托琵琶声。

四、小结。

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无边的秋月与清风伴着白居易聆听了一位素不相识的歌女的琵琶。于是一首《琵琶行》让人们吟诵至今。今天我们了解了诗人如何化无形为有形,下节课,我们再来走入这两位陌路之人的内心世界。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前两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自古以来关于音乐的故事,关于知音的故事不胜枚举,每每留为佳话。《诗经》中就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句子,后世更有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美谈,再往后便是嵇康悲奏《广陵散》。似乎每一个时代,都会流传下一个与音乐有关的动人故事,而唐代,《琵琶行》当之无愧是第一。

二、情感分析。

提问:前面我们分析过,诗中出现了两个主要人物,白居易和琵琶女,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提问: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同是天涯沦落人,这句诗将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联系到了一起。一边是乐妓,一边是诗人。那么在乐妓与诗人的人明确历程当中,各自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明确:乐妓原来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后来的境况是“年老色衰、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位至谏官、名动京城”,后来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他们相同的经历都是由“盛”而“衰”。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明确,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诵读诗歌的第三小节。

提问:琵琶女自叙身世与上段的音乐描写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对应关系。“描写音乐”一“自叙身世”。描写音乐一段,虽然没有写琵琶女的身世,但那动人的乐曲实际上就是在叙述琵琶女凄凉的身世。自叙身世这一段,虽然没有描写音乐,实际上就是一首悲凉的乐曲,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提问:这位琵琶女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明确: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提问:有人说。琵琶女的故事不真实。还有人说,诗人夜晚与一陌生女子交往。怎么就不避嫌呢?

明确:琵琶女的故事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怎样折射了诗人的艺术才华和美好人格;重要的是琵琶曲丰富的内涵如何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酸甜苦辣;重要的是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如何映现了诗人遭受挫折的人生经历。诗人少年得志,才华横溢,满腔报效国家的热情,不料遭到打击,从天上落到地下,长期以来压抑在内心的悲痛、愤怒、伤感之情无处宣泄,即便有人倾听也可能无法理解,更谈不上产生共鸣了。琵琶女的悲惨遭遇无疑和诗人的坎坷人生非常相似。琵琶女的琴声早就勾起了诗人痛苦的回忆,当听了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后,诗人仿佛找到了能够理解自己的知音,他再也抑制不住长久以来积压在内心深处的感情——“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像是一个饱受了委屈的孩子见到了久别的妈妈,倾诉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我从去年辞帝京,呕哑嘲哳难为听。”对京城的事情,诗人一笔带过,重点表现的是贬谪之后的生活境况:凄凉落寞,孤独压抑,听不到美好的音乐。他如同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如同一个行走在茫茫黑夜里的过客,突然看到了一线光明——“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他激动万分,似乎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他欣喜若狂,忘记了这种快乐转瞬即逝;琵琶女也被诗人感动了,她无法想象眼前这位名满天下的诗人竟然会有如此悲惨的遭遇,“良久立”三个字把琵琶女内心翻江倒海般的复杂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想象,琵琶女眼中满含泪水,因为诗人,也因为自己。弹吧,为了诗人,也为了自己,再尽情地弹一曲。至此我们明白了: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原本就是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同的命运构成了同一个艺术典型。这就是《琵琶行(并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悲剧美之所在,也是它千古传唱的根本原因。

三、拓展延伸。

《琵琶行》中有才子,有佳人,有美酒、有音乐,但很可能我们忽略了意见从古至今消长如一的事物,是什么呢?

明确:明月。

提问:《琵琶行》里对月的描写有几次?,

明确:凡三见:江边送别时“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琵琶再奏后“东船西船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自叙身世间“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讨论:三轮月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有什么不同?

明确:三轮月,共作氛围、情节、情感的纽扣、枢纽和纽带,诗意画面的布景和诗歌形象的主观观照。同时又各具特色、各尽其用,让人赞叹诗人移来造化富辞色的高超艺术。

l、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秋夜江边,寒风蒹葭,失意人又遭离别。伤心的条件越多,离愁别绪就越浓。谪居卧病的诗人,遭逢这样一次短暂的相聚却极可能是长长的离别,会真切感受到夜来风袭,寒意砭骨吧!多情感伤的他,泪堕秋江水,化作水中月。此时,天上月正悄然在云中穿行,水中月恰如愁心,被江水浸沁得冰凉。诗的开头景物描写均为渲染烘托气氛而来,而月的描写是其中的点睛之笔。水月如寒冰,释放深秋凉意,感受离情凛冽。

琵琶再秦,乐语又是心语。音乐渐臻妙境,而诗人也与演奏者在乐声中一见如故,相识恨晚。与其说诗人在初闻瑟琶后找到一个人生知已,不如说是敏感的诗人从玄妙的音乐中看到一个人浪漫感伤的自己——屏蔽了。现实的痛切和苦涩,却更让人痴迷。听得神痴处,夜

那里丘峦无言,静静地起伏,默默地绵延。

三轮月,在诗中不仅仅是单纯的写景,不仅仅是人物活动的陪衬,它已成为故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起到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2、推动情节发展、弥合开阈痕迹《琵琶行》里故事情节有:浔阳江边闻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江上听诉说身世、同病相怜起感慨、重闻琵琶湿青衫。叙事繁复,极易事冗情淡,合榫之迹易显。A居易却能巧借写景、叙事、议论、抒情的结合,避免上述的毛病,而其中绝胜者,当属三轮月,不知是苦心经营,还是妙手偶得。三轮月,绾结景、事、论、情,且让情节流转,开阖无痕。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遭贬谪之人面对离别,更会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此时难得的相聚相逢,相互用亲情友情取暖,最怕的是生离死别。自居易的挚友元稹曾有诗:“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人寒窗。”面对离情“谪”意,

许多人相对无言,不成欢,惨将别,天地无言,江流有声,江中一轮明月在浮沉。船上众人默然举酒,心事浩莽,一如眼前这万顷之茫然。在这种愁情难以自拔、情节难以为继的时候,“忽闻水上琵琶声”,转移了众人的注意力,情节又显生机,流转到移船邀见上去。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间,明月弥合了情节开阖之痕迹。

琵琶女的演奏,技法纯熟,技艺高超。更难能可贵的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别有幽愁暗恨生”,将心事付于瑶琴,身世之慨、朝露之悲,轻掷青春之恨,色衰遭弃之哀,琵琶女本以为将上述情思织进音乐是顾影自怜,冷暖自知,孰料在这江天寥廓、秋风野大的浔

阳江头,竟有深谙乐理、深解个中三味的知音在。于是这次演奏就陡然有了不同凡俗的趣味,有了天地为之动容的效果。在一阵忽高忽低、时宏时细、忽畅忽涩、时断时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瑟琶语后,秋风都为之沉默,沉默是今晚的浔阳。乐效最著时,亦是情感极

致处。诗人也不再用言语惊扰,只让人同览那江心秋月,看它染得一江银白。“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与琵琶女,虽是初逢,但因均曾在心路上跋涉过千山万水,只须琵琶一曲。顿成旧识。音乐是多么奇妙啊。月色是多么神奇!奏者与听众的交流在这种氛围里十分酣畅,江流和时光都忘了流动,似乎定格在这美丽的瞬间。月亮在这一部分成为一个快门。

3、联结奏者与听众的感情,作知音知己的见证。如果说乍闻琵琶时,诗人是充当一名妙解音律的知音的角色,那么在听完琵琶女自叙身世后,诗人与琵琶女就颇有知己的感觉。知音者,既能知曲调,又能赏指法,更能听出弦外之音,曲中之情,甚到胜过有声的无声。而知已呢,则有相似的经历、相通的情感、相同的感慨,能相互从对方的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知己之慨,形诸笔端,跃然纸上。诗人甚至会觉着自己就是琵琶女。自屈原始,诗人们时以美人喻己,自矜自赏,自伤自怜,其中尤以杜甫的《绝代有佳人》为最。“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多么敏感、细腻的形象!自居易从“名属教坊第一部”,“妆成每被秋娘妒”的琵琶女身上,不是分明看见了才美德洁、心比天高的'自己么?当琵琶女凄切自诉:“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时,诗人“始有迁谪意”,仿佛被人遗弃在明月下的沧海,四顾唯茫茫,谛听而瑟瑟,一种闲愁对一轮明月,此思也无涯,此恨也绵绵。身世之悲,际遇之慨。被青天绾系,绾成一个心结叫明月。

三轮月,或清冷,或沉默,或孤单寂寞,让我们觉得除舟中诸人外,还若有人在焉。谁呢?月呀。月可以是我,可以是你,也可以是他——谁注目寄情于月,月就是谁。月可以说她冷心,也可以说她热肠;可以说她无言,也可以说她言无尽;可以说她寂寞孤独,也可以说她邀人把酒。总之,如果把月单看成一个客观事物,甚或是一个涵义丰富的意象,都是不够的,她是一个人(特别是诗人)主观的外化,是秋江琵琶图里不可或缺的一员。有秋风明月为伴。此夜必定富有诗意。

四、总结。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正如史君同学所说的——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高中音乐范文教案 第五篇

第十六单元 第二十九节:冼星海

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表准实验教科书 .音乐 (人民音乐出版社)

模块名称:音乐鉴赏

授课年级:高一 教学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介绍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及 作品创作的年代、背景,认识、了解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光辉一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对作品整体把握的鉴赏能力,通过细赏其中的乐章,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感受作品情感内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学习的信念。

教材分析:

1、《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39年3月创作的著名大型声乐作品,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壮阔无比的史诗。作品痛诉了华夏摇篮――黄河遭受的苦难;揭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气概;歌颂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坚强必胜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像战斗的号角、讨伐的文一样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使中华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去投入民族解放战争,去光复被蹂躏的每一寸土地。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是诗人光未然根据原拟写的长诗《黄河吟》改写的八乐章歌词,而且每乐章前都有诗歌朗诵。 《黄河大合唱》的全部合唱谱曲仅用六天的时间,连同伴奏音乐也不过半月。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在曲式结构上既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又强烈地突出了民族音乐的色彩、风格;在伴奏音乐上,既发挥了管弦乐有宏大气魄的特长又突出了民族乐器的色彩;演唱前的诗歌朗诵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心潮为之震撼。 《黄河大合唱》是堪与世界任何声乐名作相媲美的永世辉煌的音乐名著。

《黄河大合唱》共分八个乐章:1、《黄河船夫曲》激越而惊心动魄的战歌。2、《黄河颂》气势雄伟的男中音独唱。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4、《黄水谣》民谣体的诉说性民歌。5、《河边对口曲》朴素的民歌风格,男生对唱歌曲。6、《黄河怨》感情深厚、如泣如诉的女高音独唱曲。7、《保卫黄河》进行曲体裁的轮唱曲,形象鲜明有力、富于动力。8、《怒吼吧!黄河》整部作品的精练概括,艺术感染力达到全曲顶峰。

高中音乐范文教案 第六篇

设计意图: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现代京剧,培养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兴趣及爱好,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京剧的艺术表现能力,掌握必要的鉴赏京剧艺术的知识及技能,初步认识京剧的艺术的特征。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听赏《雄心壮志冲云天》及《十七年》,使学生了解唱段内容,感受体验其情感表现,理解角色的思想感情,以及懂得京剧音乐的声腔、板式、伴奏、行当以及现代京剧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京剧的热爱。

教学重点:

掌握一些有关声腔、板式、伴奏、行当以及现代京剧的知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学唱京剧。

参考教具:

多媒体、锣、鼓等。

教法:

讲解、引导欣赏、互动。学法:欣赏、记忆、听辨。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京剧《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介绍剧情,提出问题:演唱者在京剧的行当中属哪个行当呢,与上节课的《海岛冰轮初转腾》相同吗,(学生知道是旦角,但不一定清楚这两者的区别)

2、京剧的行当(见书p64页)生:男性人物,可细分为老生、小生、娃娃生等。(展示扮相图片及播放生行的唱段视频。)旦:女性人物,可细分为青衣、花旦、老旦等。(举例、展示扮相图片。)净:俗称“大花脸”,为威重、粗犷、豪爽等特殊性格的男性人物,可分为花脸、架子花脸等。丑;为反派人物或诙谐、滑稽的人物。(展示扮相图片。)

3、介绍脸谱,播放《说唱脸谱》。(展示扮相图片。)

4、播放唱段《雄心壮志冲云天》《十七年》视频,让学生分辨角色属什么行当。复听《雄心壮志冲云天》,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变化。

5、京剧的唱腔和伴奏(见书p64页)

(1)京剧的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一般,二黄比较深沉,带有浑厚、凝重的特色;西皮明朗流畅,带有欢快兴奋的特色。(举例说明)

(2)京剧的伴奏称做“场面”,场面中又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伴奏乐器主要有京胡、京二胡、小三弦、月琴、唢呐、笛子等,武场主要有板鼓、大锣、小锣、铙钹等。不同乐器演奏出不同的效果,描写不同的场面。

(3)展示锣、鼓乐器。让学生通过敲击感受鼓、大锣、小锣、拨,然后由教师指导学生模仿,走男女台步,自创亮相动作。

6、念白

(1)念是指人物有节奏感、韵律感的吟诵诗句,音乐性较强。白是指人物之间的对话。白又分为“京白”和“韵白”。京白多使用北京生活用语,口语性强,生动活泼。韵白有声调,有节奏、无韵律的长短句。

(2)《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唱段与《十七年》唱段中都有念白,对塑造人物形象、情感有很大帮助。

(3)节选《十七年》唱段中的白,让学生听、想、学、演。

7、现代京剧

今天欣赏的京剧是现代京剧。现代京剧在狭义上说是指xxx成立之后,在“双百方针”指导下,通过戏曲改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作的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新京剧。与传统京剧相比,表现在“生不刮须,净不构脸,引进交响音乐”等。

8、播放中西混合乐队演奏《雄心壮志冲云天》。(出示现代京剧乐队照片)

9、学唱京剧,体会京剧的唱腔、行当、伴奏、韵味以及表演艺术。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简单介绍剧情和人物。

10、结束语

京剧作为从清代光绪年间至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流行音乐”,在我国以及世界音乐史上都占有很高的艺术地位,它融合了歌唱、音乐、舞蹈、美术、文学、武打技艺、服装设计、化妆等多种艺术门类。然而,我国现代化步伐日益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频频提速,各种“快餐文化”应时而生,冲击着我国众多的传统艺术,包括京剧。如何使京剧艺术吸引更多同学的眼球,让我们的“国粹”变为流淌的音符呢,请同学们听过《说唱脸谱》、《粉墨人生》、《苏三说》、《onenightinbeijing》、《刀马旦》、《折子戏》等通俗歌曲后,就京剧艺术的发展前景以文字形式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高中音乐范文教案 第七篇

【教学目标】

(1)欣赏《走进新时代》、《祖国颂》、《你是这样的人》,联系本册所学过的所有作品,懂得音乐的社会性——音乐的社会功能。

【教学内容】

1、《走进新时代》

2、《你是这样的人》

3、《祖国颂》

【教学理念】

本课围绕着合唱形式表现之一——“合唱”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尝试,教师不再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而是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多种渠道寻找、收集有关合唱相关的文化资料、信息、音响资料,并分成小组进行筛选和整理,最后通过多种形式整理出不同时期合唱代表作品,并总结此时的代表作在这个时期的意义与作用,并以合唱曲《走进新时代》、《祖国颂》为例进行现场艺术实践,进一步感受合唱艺术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课前教师对每个声部长进行培训,然后由声部长再教会各自声部同学,培养学生对理论艺术实践的自主参与意识,更重要的是从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

本课是学生交流展示的环节,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相关理论与合唱的音响资料,从合唱的起源,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以及当时的音乐风格特点、作用意义等,认识用歌声记录新中国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补充,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

【教学重点与难点】

从高中的音乐教学角度看,采用合唱这种音乐表现形式,对学生来说,增大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机率,使众多的学生从中受益,并通过艺术实践,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合唱音乐的特点,更多地发挥其引导、启发、促进学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作用。

【教学准备】

高中音乐范文教案 第八篇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感受歌曲中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感,增强对自己故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采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提升音乐的创造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用深情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用深情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难点】

大附点十六分节奏的掌握

三、教具

钢琴、课件、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要演唱一首歌曲送给大家,大家仔细的聆听,歌曲传达着怎样的情感呢?

歌曲《望乡》部分

学生:歌曲啊传达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师评价学生并引出课题、板书

环节二: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

教师:让我们先聆听一遍这首歌曲,同学们体会和感受一下,歌曲传达着怎样的一种情绪,抒发着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学生:深情、思恋的情绪,对大海的和故乡的怀念的情感。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简单介绍歌曲。

2.复听歌曲

教师:让我们再来聆听一遍这首歌曲,大家思考一下,歌曲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呢?

学生:二段

教师,并引导学生思考每一段感情的特点。

学生:第一段,朴实、优美、回忆在海边经历。第二段音区提高充满激情,表达主人公对大海故乡和妈妈真挚的情感。

教师评价并引出发声练习

3.发声练习

教师示范指导学生练声需要注意的地方,评价学生的发声练习。

4.模唱歌曲

教师:同学们,在大海边,你们能听到什么声音呢?

学生:海浪声、海鸥的叫声、轮船的汽笛声。

教师引导学生用轮船汽笛的“呜呜”声,随教师钢琴模唱旋律。

5.视唱歌谱

教师带领视唱歌谱,并解决附点十六分节奏难点。

6.朗读歌词

教师提示学生按照歌曲的每乐段的情感特征,有感情层次的朗读歌词,并评价。

7.演唱歌曲

教师:接下来,大家跟随老师的琴声,完整的演唱一下这首歌曲。大家的歌声真是太深情优美了,这么优美深情的声音,如果加上其他表演形式的配合,就更好了。

环节三、拓展提高

教师:老师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给歌曲进行自选形式的表现歌曲,我们看看哪一小组最棒。

教师巡视并指导

环节四、小结

教师:同学们,美好的时光总是结束的很快,转眼间又到了下课的时间,那么大家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吗?

教师:大家今天的收获真多呀,老师真替你们高兴。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故乡是我们一生都不能忘却的地方,人啊就像风筝,故乡就像线,心念故乡,才能越飞越高越走越远。老师也希望,同学们以后无论走多远,都记着自己的故乡,记着自己的根在哪里。今天的课程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

五、板书设计:

大海啊,故乡

1=F3/4

附点十六分

高中音乐范文教案 第九篇

黑管,是单簧管的俗称,是一种西洋管乐器,声音十分稳重,也很好听。

我从小学三年级是接触了黑管,也就认识了我的黑管老师。老师是军乐团的,衣着朴素,十分干净,给人一种十分平静的感觉,这就是老师高超的黑管技术所带来的改变。

有一次,我在练习一个很难吹的曲子,联络很久也没有感觉。这时,老师便把我的谱子拿了过去,给我演奏了一番。低沉、稳重的声音出现,渐渐上升,像暴风雨将要来临;声音到了中音部,放开了一点,速度快了些,声音上下波动幅度也增大了;接着,就在我将要沉浸在这个音乐中时,突然来了一个高音,才使我回忆起这首乐曲那变幻多端的乐谱,这是难点,然后高音又宛如从悬崖跌落那样掉到了低音部。这时,低音部也变快,并且音调迅速上升,但这样就是对手指的一种考验看你能否准确、适当的按住管孔。我向老师的双手看去,只见那双手上下翻动,左右挪移,十分迅速,并且没有乱掉,好像还留有余力。声音这时停留在了中音部和高音部,变换之快宛如雨打芭蕉,我又看向老师的面庞,发现老师面不红,看上去很轻松的样子。声音又开始变换,幅度更大,我都已经有点看不清老师的手了,索性就闭上了眼欣赏。过了一会儿,将近结束,声音终于停止了。

一曲终了,但那变换多端、富有冲击力的声音却停留在我脑中,无法散去;老师看见我沉醉的样子,似也是十分满意,休息了下来。我现在才知道了老师的技艺有多么的高超,高到令人望而生畏。

低头看了看老师手中的就黑管,又看了看自己手中的新黑管,便又只得遗憾地叹了口气。

高中音乐范文教案 第十篇

一、初识名人

课前大家广泛搜集了贝多芬的资料,请展示一下好吗?

我给大家准备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听完后,告诉我你的感受,《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8。

二、听《命运交响曲》片段,交流感受。

生1:感觉很震撼,很有气势,仿佛是激烈的敲门声。

生2: 。

这部宏伟的充满哲理和英雄史诗般的巨作,贝多芬创作了6年时间。此时的他已在无声的世界里孤独地挣扎了二十余年。是什么力量使他超越了自身的痛苦,成为伟大的音乐巨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名人。

三、走近名人

1、 布置大家预习了课文,谁先来读一下生字?齐读。

2、课文从客人来访谈起,请你概括其中写了哪几件事?

(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客人与贝多芬会面——贝多芬回忆最后一次指挥的情形)

四、解读名人

1、 作家何为写人物传记非常善于塑造生动的人物,你觉得文章写的最精彩地方在哪里?(肖像、语言)

我们先来剖析肖像描写部分,谁来读?

3、请你按照“从 中,我读出了一个 的贝多芬,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8》。”这一句式,说说你的理解。师举例。

学生读外貌描写部分,交流。

①外貌:(双肩、眼睛、嘴)—坚忍无比

②比较阅读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片断,比较写法的异同。

(相同:观察角度相同,着眼点相同

③写法:以形传神

仿写练习:抓住某位同学的一个面部特点写一、二句话、交流。

4、内心(语言)

古语说:言为心声,透过贝多芬的语言,我们走进他的心灵。揣摩贝多芬的语言,说说你的理解。

a 一株树:苦闷、绝望 热爱自然

b 火山: 坚强 与厄运抗争、献身音乐

c 心里的音乐: 用生命创作

d “永恒”:超越自我 音乐相伴 (用苦痛换来欢乐)

5、概括贝多芬给你的总体印象:独立坚强,严肃善良、热爱自然、酷爱音乐、不屈服于厄运。

高中音乐范文教案 第十一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京剧文化艺术中的行当和表演动作的程式,以及京剧的伴奏乐器有所了解,培养他们对京剧的兴趣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对京剧中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的介绍,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从而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做多种形式的参与和感受。

2、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声像结合、视听结合。

教学特色:京剧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不可能用一节课讲完,本堂课从选材到组织,能简便地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京剧的特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学生听《智取威虎山》音乐走进教室。

二、导入:老师演唱两首京剧的歌曲,让学生猜歌名。介绍京剧的历史。

三、介绍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但在初期,京剧的行当仍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后来才把生行和末行合并,取消了末行。生: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老生、小生、武生、文武老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展示生行扮相的图片)旦: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花旦、青衣、老旦、武旦、刀马旦、贴旦等。(展示旦行扮相的图片)净:指在面部勾画各种脸谱,故又称大花脸。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包括正净(黑头、铜锤)、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武花脸)等。(展示净行扮相的图片)丑:属于喜剧的角色行当,又叫“小花脸”。分文丑(方巾丑、彩旦、丑婆等)和武丑(又称“开口跳”)等。(展示丑行扮相的图片)

四、介绍京剧的乐队

京剧伴奏乐器分打击乐与管弦乐。其中,打击乐是京剧伴奏乐器中的灵魂。京剧的“唱”、“念”、“做”、“打”完全按照规定的节奏进行,“唱”要有板有眼,“念”要抑扬顿挫,“做”则是舞蹈,而舞蹈必须表现出鲜明的韵律,谁来控制、体现节奏,那就是打击乐。

打击乐器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武场”;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

五、重点介绍京剧的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

1、唱:欣赏《穆桂英挂帅》中《猛听得金鼓响》选段,和《红灯记》中《血债要用血来还》选段,分析花旦和老旦的音乐特色。花旦:细、娇柔。老旦:粗、厚实。京剧把“唱”、“念”、“做”、“打”都综合在一起。在不同的剧目和场次中,“唱”、“念”、“做”、“打”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来说,京剧还是以“唱”为主,京剧界传统说法是“唱”居首位;在观众的语言中,把“演戏”说成是“唱戏”,这也可以说明,歌唱在戏曲中的重要地位。唱功必须有基本的技术功力,不仅要扩大音域音量,锻炼歌喉的耐力,还要学会归韵、运腔等技巧,因而唱功是品评一个演员技艺高下的重要因素。目前京剧已形成不同的唱腔流派,使得京剧的流派纷呈,它的唱以其绚烂多彩而独具魅力。

2、念:欣赏《失街亭》中的对话,让学生感受剧中的念白是否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对话一样,很显然,京剧中的念白不同于我们日常的对白,它在推动剧情、刻画人物、揭示思想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戏谚“千斤话白四两唱”就正是为了强调念白的重要性。念白为“韵白”、“京白”两种,“京白”基本是京音,而“韵白”则讲究韵味。念白在音调上要抑扬起伏、节奏上要疾徐顿挫,除此之外,念白中的语气、语势、需要突出其节奏感,从而增强它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总之,京剧的念白,无论是“韵白”或”京白”,都不是普通生活语言,而是经过艺术提炼的语言,近于朗诵体,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并与唱腔协调,相互衔接,使念白达到传神的艺术境界。

3、做:欣赏《拾玉镯》开门、喂鸡、穿针三个片段。戏曲除了通过语言,而且要通过行动,来展示人物之间的关系,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京剧中的“做”正是为了完成以上任务而强调的一门功夫,所以称为“做功”也称“做派”。“做功”泛指表演技巧,它有一套特定的程式体系。京剧中对种种生活情景,如开门、关门、上楼、下楼、上船、下船、乘马、行舟、饮酒、跪拜,种种不胜枚举的情景,在表演时均有一定的程式可供使用。

4、打:欣赏《三岔口》,“打”是戏曲形体动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也是生活中格斗场面的高度艺术提炼。京剧的武打范围广,难度大,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舞台动作,尤其是大打出手时,刀枪满台飞,构成图案,有节奏、有层次,稳、准、美的体现着剧情。做为武戏的演员,需经过特别的训练,自觉地练功的道理就不言自明了。

京剧在武戏剧目的丰富过程中,形成了武生行当,提高和发展了武打的技巧。那么,武生究竟需要哪些基本功夫呢,有两门功夫是必须具备的,这就是“把子功”和“毯子功”。“把子功”是传统武戏中所用兵器道具的统称,“毯子功”包括翻、跃、腾、扑各种技艺,俗称“筋斗”,因为这些技艺的难度大,技术复杂,练习时需要在毯子上进行,以免练功者受伤,所以又称“毯子功”。

六、欣赏《唱脸谱》。

展示中国的文化遗产,引起学生的骄傲和自豪――我是中国人。

七、总结和拓展。

作为当代的青年应该怎么样继承和发扬京剧音乐。

高中音乐范文教案 第十二篇

一学年的工作即将结束了,在这一学年里,我觉得自己在思想、工作、学习以及个人素质能力等各方面都进步、提高了许多。在本年度,我能不断学习,努力进取,用自己的爱心和敬业精神,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努力突出艺术学科的特色,把美的享受带给学生,让学生在音乐中得到熏陶,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也达到了领导的要求,是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

现对自己的一学年工作述职如下:

一、 教师职业道德方面

本人始终如一地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热爱本职工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专研业务,勤奋刻苦;努力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在业务上不断学习各种音乐教育理论,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为指导,更好的进行音乐教育教学。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加强团结,与同事相处融洽,合作愉快,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组成一个团结协作的大家庭。

二、教案的精心设计

教案是教师课堂教学进行缜密设计的蓝图,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我在备课时考虑到教学的基本任务即:教学目的,突出本学科的特点,把握好每一课的重、难点,合理的深入浅出的进行备课。同时,我又依据各个年级不同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掌握好浅显的音乐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音乐基本技能,有利于更好的实现双基课堂教学。

三、结合实际,搞好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讲课时,我会尽量按照教案的设计去进行。但往往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与预期设想有较大的出入。

因此,我会及时从实际出发进行调理和修整,对于相同的教材相同的年级,在不同的班级上课时,我会根据此班的学习程度、接受能力等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和创新,力求在不变中求万变。在教学手段上我推行愉快教学,使整个教学始终在愉快合作、多彩、友爱、融洽的气氛中进行。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智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情感,再根据内容的不同实施德育渗透。以上所做的一切只是踏入火马冲中心小学两年来积累的经验,将成为以后工作的起点。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更加积极进取、加强学习、不断总结、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力量。

高中音乐范文教案 第十三篇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2、知识与技能: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从旋律、节奏特点等方面对三个民族的音乐进行比较。

3、过程和方法: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代表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各组对自己收集到的本民族的地理、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对民族音乐产生、发展做适当的探究。

教学重点:

聆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三首民歌,通过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

从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进行比较,认识三个民族的音乐特征。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服装走秀导入。三组学生分别派出三人展示本民族的服装并做些典型舞蹈动作,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受三个民族的风格。

(二)学生作业展示:三组各选派一名代表介绍三个民族的地理、风土人情等。

1、介绍蒙古族:每年7月、8月间,草原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源于古代“祭敖包”的仪式,现已成为欢庆丰收的娱乐节日。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除摔跤之外,“那达慕”上还举行射箭、赛马、马术、赛骆驼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和歌舞表演。蒙古族能歌善舞。蒙古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表达了草原儿女独有的深情。长调流行于牧区,而短调则流行于半农半牧区。蒙古族的舞蹈节奏欢快,动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臂和马步最有特色,表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热情、粗犷的气质。

2、介绍藏族:西藏有高原、雪山,有喇嘛,xxx,有许多的庙宇,有大大的佛像,有青颗酒,有洁白的哈达,有闹分裂的xxx喇嘛,有金瓶签定的转世灵童。

3、教师:下面有请阿凡提大叔介绍他们的风俗习惯。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新疆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羊肉串;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大叔的大八字胡、穿五彩斑斓的衣衫、戴各种做工精细的首饰和绣花帽;节日还举行赛马和叼羊比赛。旅游胜地有:火焰山、天池等地。

(三)欣赏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

教师提问:1、这首歌曲在旋律和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2、这是属于“长调”歌曲还是“短调”歌曲?

(四)欣赏藏族民歌《宗巴朗松》

1、教师:今天老师带你们欣赏西藏民歌,请看大屏幕,音乐响起才旦卓玛演唱的《宗巴朗松》。

2、听后提问:你们对西藏歌曲了解多少?给你们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教师:西藏被称为歌舞之乡,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宗巴朗松》属于民间音乐的歌舞音乐。教师介绍囊玛音调特点。

4、请同学列举知道的藏族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洗衣歌》、《北京的金山上》,比较流行的有《高原红》、《神奇的九寨》、《青藏高原》。

(五)欣赏维吾尔族民歌《牡丹汗》。

学生边欣赏边思考问题:

1、该曲是一首描写爱情的歌曲;主要的演奏乐器是冬不拉和手鼓;歌曲的旋律明朗、奔放、感情充沛,歌词寓意深刻。

2、教师演唱一首具有新疆典型节奏的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见课件完成选择题

(1)新疆民歌的节奏特点是(do)

do明快re缓慢mi自由

(2)新疆民歌的旋律特点是(mi)

do悠长高亢re婉转抒情mi生动活泼

(3)新疆音乐常用的乐器有(re、mi、fa)

高中音乐范文教案 第十四篇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聆听《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感悟音乐的表现和创造,逐步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

【过程与方法】

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两部作品中发挥的不同艺术作用。

【知识与技能】

学习掌握聆听音乐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作品中所发挥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探究音乐要素在不同作品中体现出的不同特点。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音响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来到《学会聆听》节目,我是这期节目的主持人。在我们开始聆听音乐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两个问题。大家平时在生活中听歌吗?通过歌曲大家都能感受到什么,可以举例子说明。

(生举手发言)

师:音乐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播放一段音乐时,我们不只是听,还要会听,听它在音乐方面的特点,听它表达的情感状态等等。我们可以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也许我们不是作曲家、音乐家,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听,可以看,可以鉴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鉴赏两首作品,那么大家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鉴赏吗?我们首先来回忆一些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授

1、回顾音乐要素

音乐的基本要素: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

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旋律、力度、速度、调式、曲式、和声等等。

一般音乐是通过其形式要素来体现情感和特点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的长短和强弱,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力度是音量的强弱程度;速度是音乐进行中的快慢程度。

2、欣赏《草原放牧》

(1)欣赏并回答问题

①哪些音乐要素发挥了主要作用?(节奏、力度、速度等推动音乐的发展变化。)

②独奏乐器是什么?(琵琶)

③音乐情绪是怎样的?(生机勃勃、活泼的,能想象到美丽的草原和放牧生活的情景。)

《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中的第一部分,作于1972年春。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是:尝试着使用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琵琶为主奏乐器和西洋管弦乐队结合,来表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题材。

这部作品是根据蒙古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的真实故事写成的。乐曲采用无标题协奏曲与标题交响诗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将多乐章的划分与单乐章的归纳结合起来,将民族传统曲式中的多段体与交响乐中常用的奏鸣曲式结合起来,将有情节的叙事性与纯音乐的抒情性结合起来,进而形成这部既有鲜明民族特色、又有强烈时代精神的优秀音乐作品。

(2)分别欣赏作品的第一、第二主题

学生练习分别打出两个主题的节奏,再加入旋律线哼唱主题旋律,最后加入速度、力度感受主题情感。通过练习对比分析两个主题:

①第一主题是根据吴应炬作曲的电影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题歌改写的。着力刻画“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这一主题经过几次反复,通过节奏、配器上的一些改变使音乐趋向热烈、欢快。

②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另一角度表现了内蒙古人民的现实生活。它好像在对美丽而辽阔的草原进行着如歌似的赞美,又好像在描画着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更像内蒙古人民在抒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第二主题是一段颇具内蒙古长调色彩的旋律。

3、欣赏《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1)欣赏并回答问题

①作品表达的情绪是怎样的?(缓慢的哀歌)

②说出这个乐章调式调性和曲式结构?(b小调,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钟爱的一部作品。通常,交响曲的第四乐章都是热烈欢腾的快板,而这部作品的第四乐章却是一首缓慢的哀歌,其中浸透着“安魂曲”一样的情绪。

(2)再次播放音乐,并分小组讨论其中一些音乐要素的发展变化。之后每小组抽代表,教师分段播放作品,小组代表边听边解说,主要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

(三)巩固提高

最后分别完整欣赏《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学生比较两个不同感觉的作品在旋律、速度、力度方

推荐阅读:

  座谈会同学发言范文32篇

  借贷纠纷执行和解协议范文23篇

  夫妻分居离职报告范文格式推荐49篇

  风韵少年自我介绍范文通用35篇

  古风信件开头模板范文优选6篇

  兽医助理申请书范文通用5篇

热门标签: 教案 音乐 高中
高中音乐范文教案共50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为您推荐

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的国旗下演讲3篇

旗下,读音qí xià,汉语词语,意思是下属、部下。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的国旗下演讲3篇,欢迎品鉴!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的国旗下演讲篇1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主席曾发出过这样的奋斗动员令。在这个发展迅猛、竞争激烈

实用范文 2023-06-20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还不够范文四篇

对照是汉语词语,拼音是duìzhào,意思是即把两种相差、相反、相关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差、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照,使之相反相成,以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特征,也称对比。特别是,认真对照明确的四个方面内容,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紧密联系个人实际,深入

实用范文 2023-06-20

局党委班子意见建议范文六篇

建议,是个人或团体,对某件事情未来要如何的操作,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又指通常是在适当的时候指针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客观存在,提出自己合理的见解或意见,使其具备一定的改革和改良的条件,使其向着更加良好的、积极的方面去完善和发展,是有益处的。出处。以下是小编整

实用范文 2023-06-20

关于确定为发展对象的意见【十三篇】

意见的本意是人们对事物所产生的看法或想法。意见是上级领导机关对下级机关部署工作,指导下级机关工作活动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的一种文体。意见的指导性很强,有时是针对当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发布的,有时是针对局部性的问题而发布的,意见往往在特定的时间内发。以下是为大家

实用范文 2023-06-20

工作标准要求不够高整改措施范文(通用6篇)

整改,汉语词汇,拼音zhěng gǎi,释义为整顿并改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工作标准要求不够高整改措施范文(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第1篇: 工作标准要求不够高整改措施  (一)在修身不严方面:  理论学习仍存在重形式、轻成效的情形,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实用范文 2023-06-20

关于六个带头民主生活对照检查【八篇】

民主生活,汉语词语,拼音是mínzhǔshēnghuó,意思是指在政治生活中发扬民主。下面我进行个人对照检查: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带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方面。一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政

实用范文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