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结构趋同成因分析综述

更新时间:2023-01-28 09:02:46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xc

地区间产业结构的趋同,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 问题 被提出以后,很多学者对此展开了讨论,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 研究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 经济 的不断 发展 ,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愈发严重;有的学者却持反对意见,认为我国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将由趋同走向趋异。大部分学者首先 分析 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成因,然后指出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危害,最后寻找出对策。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以及数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我国产业结构正处于一个重大转变时期,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转变,使其向高度化发展,对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将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成因进行归纳分析,这有利于加深我们对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认识。

一、“体制说”

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体制弊端是产生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的主要的内在根源。

(一)地方政府为追求地方利益而对产业发展的干预

江小涓、刘世锦对 中国 电冰箱行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中,认为地方政府发展电冰箱项目的愿望受地方政府项目选择标准的推动。据一项调查,在地方政府投资项目选择的各种动机中,“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满足本地需要”,无论在省级政府还是市级政府中都分别排在第一和第二位,排在第三和第四位的分别是“加快合乎发展”和“在同级政府中领先”。

杨伟民、沈霖等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实行了六种不同形式的财政承包制,地方政府的财政投资决策权扩大;地方政府不满足于接受逐步弱化的再分配成果,开始进行地方产业结构、 工业 体系完整化的努力,以享受高附加价值的收益。

卢现祥认为,我国产业结构趋同主要根源在于在我国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地方政府仍然是投资主体,地方政府对政绩追求的内在冲动和外在刺激(如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制定本地发展的“九五”计划)就是我国产业结构周期性出现的根源。从深层次来看,我国地方政府之所以充当投资和产业发展的主体,根源在于我国产权制度改革还没有从根本上启动。在产权制度严重滞后的情况下,政府不得不充当投资主体和产业发展的主体。

夏兴园、李洪斌等认为,各地方和各部门利益的驱动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之一。产业结构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实际上是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利益集团长期主观追求利益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利益关系的“均衡”。

宋宪平认为,体制障碍是产业结构趋同的内在根源,改革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权力过于集中于中央政府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扩大了地方政府的权限和职能范围,强化了地方利益,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各级政府凭借行政权力决定 企业 的投资方向、投资重点,决定产业配置格局,一些投资少、见效快、价高利厚的投资项目成为各地方政府首先追逐的目标。

韦伟、孙军、顾朝林等从契约的角度分析了产业结构趋同的成因。产业结构对一个地区经济的安全和稳定作用,尽管这种体制很脆弱,但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地方政府对企业的一个有效的保护措施,在市场经济规则有效的情况下,这种保护是通过“契约”来实现的。由于契约制度在我国发育不良,全社会契约制度和观念的缺失,难以实现真正实现跨地区产业协作,加上以行政区经济为特征的各地决策者盲目追求政绩,地区之间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也就很 自然 了。

从契约的角度分析产业结构趋同的成因,这是一个新的角度。认为产权主体的不明确导致契约主体缺失,从而导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以及市场不均衡、信息不对称、地区分工协作难以形成,最终的结果是地区产业结构盲目的趋同。归根结底,还是产权不明的问题。

王晓春、胡荣涛、张许颖、苏明吾等利用博弈论来分析了产业结构趋同的成因。王晓春从“囚徒困境”角度分析了政府行为,并把各级政府比喻为各个囚徒,认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各个投资主体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人们会发觉,“囚徒困境”是形成新一论产业结构趋同的经济根源。所谓“囚徒困境”是指两个都具有理性的嫌疑犯各自选择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结果却是帕累托无效的。胡荣涛、张许颖、苏明吾等认为地区利益始终对地方政府行为是一种基本的制约因素,地方政府有关产业调整和发展的博弈行为是在追求地区利益中开始和结束的。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对自身利益的不懈追求是形成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并用博弈行为分析模型论证了该论点。何伟通过建立“重复投资困境博弈模型”和“引入外部 影响 能发挥比较优势的投资博弈模型”,论证了在“个体行为理性”原则下,每个投资主体策略选择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重复投资不可避免。

将博弈论分析 方法 引入,对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成因进行分析是一大进步,不仅将博弈论的 应用 领域进一步推广,而且能够很清晰的构建了产业结构趋同分析的框架,这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方法。

总之,上述观点认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是政府追求地方利益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产业结构趋同的成因。但是,将这一问题的成因完全归结为地方政府的行为则略为欠妥。事实上,有些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并不是由于地方政府追求地方利益引起的。

(二)地方政府官员为追求 政治 目标而实施“同构化战略”

从表面看来,“同构化战略”似乎与政治目标不直接相关,似乎只是政府为发展当地经济的行为,但在“产值翻番”、“超常增长”等经济目标背后,却经常隐藏着明确的政治功利目标。在此政治目标驱动下,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同构化战略”的外化表现。全国自强市、县,以及各个省、区对本省、区内的各县的排名等,都是当地政府的一种“刺激”或“激励”,为发展经济,提高当地国民经济总量,为使当地的排名不再列为倒数几名或几十名,为使自己今后的执政生涯添上一笔,地方政府官员将积极发展有利于快速提高产值的产业,有时候甚至不顾市场、当地的情况等。所有这些,都是地方政府为追求政治目标而实施“同构化战略”。

持该观点的学者能透过表面,找到更深层次的原因;但是,认为地区产业趋同的原因均为地方政府为追求政治目标而实施“同构化战略”所致,则略为偏颇,并不是所有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都是由于政府官员所造成的,对这一问题上需要进行区分和使用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三)价格体系不合理

由于价格扭曲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区域在资源与初级产品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不能转化为现实的利益。当地方自主权随着纵向计划约束放松而增大时,发展本区域加工工业成为几乎所有资源省区的战略重点,从而形成了主导产业不在区位的状态。

(四)资产存量配置刚性

在传统体制下以行政手段实现的区域均衡,在体制转轨时期受到种种 社会 经济 条件的制约,使存量调整,每每受阻。我国 自然 资源分布和 工业 结构布局的既定格局决定政府资源配置成本增加,政府为协调资源流动在提供物质手段方面受到的约束,并不是一个纯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 问题 。无论将来设计出何种适应经济运行和 发展 的经济体制,这种非体制性制约始终存在,它必将对工业机构的调整产生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

(五)产业政策存在缺陷

产业政策地区化和产业分类管理工作滞后,缺乏长期的产业组织政策和 企业 组织政策。地方政府主导型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受非市场因素干扰较多,往往不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市场要求,或与国家宏观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相冲突,导致重复建设和区域间产业同构化问题严重。

(六)投资体制不完善

企业投资主体尚未真正形成;信贷规模调控和 金融 市场的地区封锁使地方政府和企业可支配的资金不足,制约了投资的可选择性;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滞后;对投资项目的宏观调控不力。在我国,很大程度上的投资项目需要政府的参与或引导。

(七)产业组织结构原因

与 历史 发展过程和体制因素相关,我国地方产业结构趋同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产业组织结构,或者说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从严格 理论 意义上说,生产规模只是工厂规模,市场份额占有规模、资金支配规模才是真正的企业规模。各国工业化的经验证明,产业的空间合理配置和区域经济合理分工主要不是靠政府,而是靠大型产业资本集团来完成的。而我国原有体制下工厂与企业基本上是合一的,企业对地方政府存在着很强的依附性,缺乏有能力跨地区对资源要素实行优化重组的大型、特大型产业资本集团。这种状况在改革过程中尚没有根本改变。就是说,我国实际上还没有形成真正应当承担扭转地区产业结构趋同趋势的投资主体。

从微观层次来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造成了企业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第一,信息市场不发达,信息传递通道不畅,市场信息引导滞后。市场信息的无知性必然导致安排建设项目的盲目性。第二,企业的“过度进入”行为直接造成了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趋同。

(八)相近的体制、机制等

由于受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技术水平的 影响 即受到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的限制,各地区共同的体制、共同的机制,必然产生类似的发展方式。但是,相近的发展水平,相近的 科技 水平,也是造成重复建设的重要原因。地区产业结构非正常趋同是地区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中背离社会劳动地域分工 规律 和客观要求,导致损害地区间的产业合理分工和区际比较利益、宏观经济效益的产业结构趋同。

二、非体制说

持该观点的学者从现有制度安排出发,认为地区产业同构现象的存在有其客观因素。

(一)人口规模、分布的影响

各地区人口数量虽然差异很大,但基数都很大,形成对经济资源环境状况的需求“乘数效应”,表现为产品与就业的需求压力和拉力,促使市场规模在各地区扩张,这也是各地区产业得以生存的重要条件。

(二)自然资源状况

自然资源分布不均,使得地区产业交易存在时间与空间的障碍,在现有的基础设施约束条件下,导致部门在区域间配置资源成本提高,也迫使各地区不得不采用就地加工、就地消费的均衡化产业格局。

(三)运输条件滞后

一些地区由于 交通 运输条件滞后,导致产品流通不畅。这些地区只有建立相应的工业体系,或发展一些必需的工业,以满足这些地区居民的需要。

(四)观念原因

改革开放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鉴于国家在总体上,大致是实行地区均衡战略,全国各地区在产业发展布局上长期竞相追求“万事不求人”的封闭式产业结构体系,使得我国产业的地区布局同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相脱离,导致各地区产业结构尤其是工业内部结构日益非正常趋同。

(五)经济发展与收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

徐剑锋从通过进行实证 研究 ,认为苏浙沪产业结构的趋同实质上是经济发展与收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与产业内部贸易理论,当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经济收入水平达到较高水平。这时,两个均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阶段的国家或地区,其经济贸易联系将更加紧密。而这主要是基于高加工度产品与新兴服务业的差异性加强以及需求的不同偏好性加强。

李昭、文余源等从要素供应市场、商品需求市场、区域经济政策、流通领域、政府行为等几个方面展开 分析 。

三、结束语

不管是体制原因,还是非体制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促使地区产业结构趋同。而不同地区、不同产业或行业之间所表现出来的产业结构趋同原因并不总是一样的。有些地区出现产业结构趋同是体制上的原因,有些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是非体制原因。此外,有些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不仅有体制上的原因,还有非体制上的原因。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时间段出现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成因也会不同。因此,在解决问题时,相应地要考虑这些综合因素,才能找到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推荐阅读: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论文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风险

  论集团企业现金流的差异化管理

  收入分配理论及对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启示论文

  浅析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对策研究

  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行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趋同成因分析综述.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为您推荐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一、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制造业的若干重要特点最近一个时期以来,随着跨国公司对中国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中国成为世界“生产制造中心”的呼声越来越高。其实,观察 现代 跨国公司和传统跨国公司的区别,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业 发展 中的地位,已由“一个中心”成为“多个中心”。1.生产制造中心 一般

其他论文2023-01-25

中国合成革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探析

中国合成革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探析,摘要: 中国 合成革行业的迅速 发展 带来 经济 效益的同时,也产生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将中国合成革行业发展循环经济之路分为三个阶段,并剖析各阶段的特征,最后提出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合成革;循环经济;对策 一、前言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

经济论文2023-02-07

实践科学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践科学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摘 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这是对现实的清醒判断,也是对未来的关键抉择。我国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契机,孕育新的希望。 [关键词]实践;科学发展;发展方式 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依

经济论文2023-02-07

扩大以人为本的消费需求

扩大以人为本的消费需求,【摘要】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应对 经济 危机必然选择,扩大以人为本的消费需求是 科学 发展 观的内在要求,培育以人为本的消费需求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消费;以人为本;培育 面对世界 金融 危机,我国提出了扩大国内需求战略举措。目的在于弥补外需萎缩、解决生产过剩、扭转经济下

其他论文2023-01-25

浅析第三方物流在化学品行业中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浅析第三方物流在化学品行业中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摘要:21世纪,随着信息化、 网络 化、智能化、柔性化、标准化这些物流新特征的出现,第三方物流日渐成为衡量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 经济 发展 水平的标准,并在化工领域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作为国家基础 工业 的石油化工产业飞速发展,化工物流行业整体呈高速成长态势,本文就第三

其他论文2023-01-25

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对外合作

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对外合作,第二阶段为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后期。从“文革”后期经改革开放至 经济 体制改革,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取得了较快 发展 ,尤其是80年代初期,随着对外开放,工艺美术行业作为外贸体制改革的试点进行新的体制探索,例如,北京市组织北京工艺美术品公司和北京特种工艺品出口公司实行联营,成立统一的

其他论文2023-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