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中地质环境的利用研究

更新时间:2023-01-18 20:16:04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xc

一、我国防治地质灾害相关建设

1.我国地质灾害特征

我国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受灾的规模和地质灾害强度都较大,严重威胁我国居民人身财产安全。尤其是我国西南部山区,经常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破坏当地的交通与通信,威胁居民生命安全,给西南地区的经济造成毁灭性的的破坏,影响我国整体发展水平。为了加强我国西南部山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政府加大资金、技术、人力的投入力度,在重灾区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体系,进行灾害预测防治工作,保证西南部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2.建设地质灾害调查区

在我国,为了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我国西南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地区建立了灾害调查区。派遣专家小组调查研究频发区的地质地貌特征、气候特征,预测地质灾害发生、采取紧急应急对策,并对频发区进行灾害的危险等级划分。专家小组通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考究,科学分析各地质灾害频发区发生灾害的特点、时间频率,制定地质灾害预防方案,为地质灾害相关部门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3.建设地质灾害预警机制

为了对重灾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效果进行调查分析研究,需要在地质灾害频发区建立灾害预警体系建设。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建设重点是预警技术和预警管理两方面,采用先进的灾害检测技术,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及时收集灾害发生征兆并向有关部门反映,做出灾害预警提示,及时做出灾害应急对策,降低灾害发生的风险。

4.建立并完善搬迁机制

若灾区发出地质灾害预警提示,相关部门应及时对灾害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危险等级、灾害危及范围,若灾害等级高、危及范围较广,需要采取相应的搬迁措施。相关部门组织应该灾区内居民搬离灾害危险区,移居到政府安置安全区,保证灾区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降低灾区的损失。在地质灾害发生后,要结合灾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合理进行灾后重建工作,灾后重建工作要加强居民房屋质量,为居民送上温暖。

5.建立地质灾害应急处理机制

目前,我国综合国力强大,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当地质灾害发生后,能及时进行灾区的应急处理。我国制定的灾害应急处理体系是以为严重地质灾害发生区居民服务为中心,采用国内先进的技术,结合现有的资金、人力等资源,逐步建立完善地质灾害灾区应急处理机制。灾害应急处理机制包括应急处理技术系统、应急处理技术装备以及网络信息平台等,在地质灾害发生后,能够快速做出应急对策,最短时间内安排工作人员抵达灾区,做好灾区救援活动,科学、高效的降低灾区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减少损失,维系灾区社会稳定。

6.加强地质灾害研究

针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体系的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支撑研究,对重大地质灾害成生的典型地质环境、内在机理和成因模式进行研判,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监测预警、防控方法和防灾减灾技术标准等研究,建立应急响应与模拟仿真研究体系。因此构建高效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需要加强科学技术研究能力作为其技术支撑保障乎段。无论是监测预警系统的开发,应急处理的实况模拟、灾害成因分析,还是后期的灾后重建和地质环境恢复重建都需要科学技术作为保障。

二、防治地质灾害与利用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

1.地质环境为地质灾害发生提供条件

地质环境是地球自身运动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质环境在不断演变过程中,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尤其是在近些年来,我国的地质环境变化比较快速,人类改造自然的速度以及强度都在增加,追去经济效益的脚步越来越快,因此,地质环境的变化速度,也超过人们的想象,并超出了环境木身所能承担的范围,这样的结果,就是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必然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它不可能脱离地质环境而独立存在,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构造仪器构成了地质灾害的发生的条件,它们的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成为了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因。

2.地质灾害影响地质环境

按环境学的定义,所谓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对地质环境而言,环境质量就是指构成地质环境的各要素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如前所述,如果地质环境的改变超过了地质环境的自适应能力,就会产生某种地质灾害。从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来看,地质灾害的发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气候因素繁多的国家,每年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是以百亿元计的。总体来说,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影响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是间接地影响整个人类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从地质环境保护角度来说,地质灾害的产生与发展,影响了反映地质环境质量优劣的地质环境各要素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地质灾害越严重,发展速度越快,危险性越大,对地质环境质量的影响也就越大。

3.建立地质环境评估系统

3.1评估区域地质环境

对于区域地质环境利用的评价要考虑其自身特点。其本身具有公益、基础和服务等特性,在地质勘查和环境调查中利用不同方式方法,分析判断其地质环境的安全情况。通过区域地质环境利用评价体系充分了解监测区域的地质环境利用情况,并对其实施分类建设,充分利用其地质环境。加强地质环境的利用司以更好的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最大程度上降低地质灾害的波及范围和危害程度。在开展区域环境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其评价的实用性和司操作、司行性。在充分完成地质灾害危险性的控制监控任务后,还要实现当地的地质环境司持续发展。在对其进行环境评价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固定思维的研究视野,勇于探求不同的新思路。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建设基本司以在以下儿个方面进行研究:工程地质环境的质}{匕工程功能区域划分;地质环境工程容}o评价;灾害防治调控。依据不同的区域特征和对象进行工作任务划分和对策选择。

3.2保证工程地质环境安全

保证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安全问题包括环境相关的地质信息和区域内外等因素以及存在的相关的司能性和风险性。地质环境安全性评价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规划避免工程带来的地质灾害风险。为了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性,要树立司持续发展利用地质环境的思想观念。在构建体系和利用地质环境中,时刻注意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将人类自身行为与顺应和改造自然相结合。不仅限于对工程和地质进行评价体系建设,要充分以司持续利用的眼光来发展保护地质环境的利用。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提炼出建设工程地质安全评价分析的相关要求和注意事项,建立健全的工程地质环境安全体系。规范化建设,促进地质环境的规范化开发利用。

推荐阅读:

  浅谈我国信托税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校园实习在植物学分类教学中的作用

  对所得税会计研究

  探究实验对提升高中生物理学习品质的重要意义研究

  初中地理教学中情感教育策略的探讨

地质灾害防治中地质环境的利用研究.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为您推荐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健康水平论析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健康水平论析,论文 关键词: 农村 劳动力资源;流动;自动稳定器 论文摘要:从 中国 农村土地的流失、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可持续 发展 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的农村社会 经济 发展健康状况处于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人力资源发展潜力十分有限的“阴阳两虚”状态。 随着经济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仅有天

经济论文2023-02-07

浅谈国际短期资本流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浅谈国际短期资本流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论文关键词:短期资本;资本流动;汇率论文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格局呈现自由化发展,相当规模的国际资本也流入我国境内,在我国的 经济 金融 体系运行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而其中最为值得关注的是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入。本文主要从自21世纪以来国际短期资本流入我国的原因

经济论文2023-02-07

从工业技术文明批判到新技术革命

从工业技术文明批判到新技术革命, 18世纪的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工业技术文明时代。自此,科技飞速发展,生产力极大提高,社会经济持续繁荣,物质更加丰富。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神话:近现代工业技术文明将把人类引向伊甸园。但人类不仅没有进入伊甸园,而且还陷入了空前的困境和危机之中,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全球性问题的凸

其他论文2023-01-26

徽派建筑的文化资本内涵分析

徽派建筑的文化资本内涵分析, 文化资本就是基于文化表现出来的有形的或者无形的财富的积累。有形的文化资本为物质文化遗产和有文化价值的文化产品,包括建筑、遗址、雕塑等,而无形文化资本可以包括思想意识、传统价值观等。从以上对文化资本的定义可以看出我国著名的徽派建筑也是文化遗产,是我国遗产的瑰宝。 从徽派建筑的表现形式来看

其他论文2023-01-26

论中国工业技术的现代化问题

论中国工业技术的现代化问题,一、 中国 工业 技术进步历程的简要回顾技术进步主要有两种途径,即原发性(自创性)技术进步和获得性(继发性或扩散性)技术进步。前者是本 经济 系统内的技术发明所推动的技术进步,后者是通过引入本系统之外的已有技术而实现的技术进步,是技术扩散的结果(金碚,1994)。同样,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主

其他论文2023-01-26

试论我国钢铁产业结构升级的瓶颈与对策

试论我国钢铁产业结构升级的瓶颈与对策,论文 摘要:对于正在加快 工业 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中国 而言,钢铁工业仍是推动我国国民 经济 又好又快 发展 的支柱产业。然而我国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等结构性的突出矛盾导致戒国钢铁产业的健康发展遇到了瓶颈时期严重制约我国钢铁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本文根据现

其他论文2023-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