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论”实践转化的问题及对策3篇

更新时间:2023-03-11 10:11:16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两山论”是***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保护生态的。下面是i乐德范文网为大家带来的“两山论”实践转化的问题及对策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两山论”实践转化的问题及对策1篇

  [摘要]两山理论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可以进一步分为六对关系和五种思维。这六对关系是绿水青山包括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可以变成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保障金山银山绿水青山超过金山银山的人和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人必须保护绿水青山。五种思维体现为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战略思维、绿色思维。将“两山”理论通过具体路径变为现实,使生态资源通过一定的体制机制转变成资产和资本,实现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和组织保障。

  [关键词]绿水青山;金山、银山;金山、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09-0004-03。

  ***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简称两山理论),这一科学论断不仅要从哲学的高度理解,还要从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探索,有效地结合仰望星空,实现绿色发展理念,取得实效。

  两山理论包含六对关系。

  从物质上看,绿水青山包括金山银山。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人类来自自自然,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绿水青山本身包括金山银山,包括物质财富,金山银山是物化后的绿水青山,是绿水青山的物质表现形式。

  从发展方面来看,绿水青山可以变成金山银山。物质是运动事物发展。人们通过智力和体力劳动,从绿水青山创造生存所需的物质生活条件。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物品制造、财富创造都是人类从绿水青山代表的。

自然界中就地取材,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实践成果。

  从联系方面看,绿水青山保障支撑着金山银山。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绿色生态环境为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支撑,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开发不能超出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否则就会影响到自身的永续发展。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还是在人,在思路。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从价值方面看,绿水青山具有的重要价值超越金山银山。金银只是价值的一般等价物,而绿水青山本身就具有多种价值,如有利于人们健康的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等。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人类除了对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有需求外,还对生态产品有需求,对优美的生态环境有需求,只有保护好森林、草原、湿地、湖泊、海洋等生态空间,才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期待。

  从伦理方面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生态系统是一个共同体,作为共同体的一员,人对生态系统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最紧迫的道德问题,就是必须要担负起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责任。

  从历史和时代方面看,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人类必须要保护绿水青山。地球只有一个,绝对不能破壞绿水青山,遗患后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继承祖先遗产,必须保护绿水青山,给子孙后代留下金山银山。简言之,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两山”理论强调五种思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反映了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体现了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战略思维、绿色思维,是一种绿色发展观。

  把握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辩证思维。***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要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掌握好“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自觉把自己作为自然系统的一部分摆进去。***总书记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1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通过进行整体保护、综合修复,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

   坚持好发展底线、生态红线的底线思维。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2要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绝不能逾越。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理解好生态文明建设背后的战略思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写入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凸显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要把战略和策略结合起来,强化责任,落到实处。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运用绿色思维,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思维是生态智慧的体现。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把培育绿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切实把工作抓紧抓好,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全面发展。   探索生态经济践行“两山”理论

  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得到各级领导干部的高度认同,但是,如何将良好的自然生态转变成“金山银山”,增加地区的幸福财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使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形成良性循环,进而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是需要具体操作的实际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方式,探索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具体路径。1

  生态经济经营模式就是在“两山”理论的指导下,将生态资源通过一定的体制机制转变成资产和资本,实现保值增值的一整套措施体系和模式。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生态银行“存款—银行—放贷给具体生态产业”的单向运行模式,形成了“实体生态资源—量化生态资本—生态资本—实体生态资源”的生态资本双向循环的发展模式。生态市场的运行除受经济规律支配外,还要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生态资本投资机理体现为,先将生态资源通过产权的界定、资产化形成生态资本,再由投资主体对生态资产进行投资,使其产品化形成生态产品,生态产品通过一定的生态投资模式形成生态收益,最终通过生态补偿等制度,保证生态资源存量的非减性。

   生态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只有明确界定生态资源的产权,才能通過市场化的方式配置生态资源。要由政府引导,通过项目投资和资金募集,建立生态经济运营平台进行托底,实现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和生态资本转化,投资权可以转让,通过政府和专业机构信誉背书的方式,体现“生态信用”。通过相关机制的设计,可以将生态资源的持有人(产权)、社会资本投资人(投资权)以及量化后的资本运作(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立出来,享有各自的经营权及收益权,可以用该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态资源权利交易,当然也可以在该方式的基础上采用招投标形式进行交易。

  生态的问题不是生态系统本身的问题,而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之中衍生出来的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同样,生态经济经营也不能只在生态系统组织及生态平台上探索,必须联合经济系统和各方面组织广泛的加入,生态系统、经济系统需要相关部门一起,广泛探索与践行。

  为了确保生态资源顺利实现资本化,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和组织保障。通过设立生态产业发展基金或债券;建立生态资源资产的产权交易平台,制定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探索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生态货币信用体系;构建区域混合经营机制等方式,绿水青山可以转换为金山银山。

  地方政府是发展绿色投资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投资中的引导作用,在保护的同时合理利用,构建区域混合经营体制,控制交易平台,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方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探索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具体路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

  [2] 李军洋、郝吉明.生态经济经营的结构和运行机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3(1).

“两山论”实践转化的问题及对策2篇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代表的“两山论”,不仅对指导生态扶贫、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23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示范引领作用,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启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下简称“实践创新基地”)的创建工作,迄今为止,已经完成了三批共52个实践创新基地的表彰命名。

  笔者认为,实践创新基地是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平台,其积极探索是对“两山”转化的科学创新,应当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机制,示范推广”的基本原则,持续推进创建工作。

  1、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基本原则

  2023年,原环境保护部将浙江省安吉县列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试点县,实践创新基地由此发端。2023年,为不断探索“两山论”的丰富内涵和实践经验,原环境保护部开始在全国开展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在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思路上,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原则:

  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建立生态优先的决策机制,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的新景观。

  示范创新,彰显特色。按照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要求,全面加强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制度、生态文化与生态生活等方面的示范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大力提升环境质量,探索和实施系列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充分体现质量和创新驱动的特色,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

  政府主导,共治共享。综合运用政府的“有形之手”、市场的“无形之手”和社会的“自治之手”,建立健全紧密联系的制度框架,对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生态环境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引导和监督。加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强化环境监管执法,构筑多渠道公众参与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及多方互动的“共治共享”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按照以上创建原则,三年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浙江省湖州衢州安吉三县、安徽省旌德县等52个地区相继入选,成为探索“两山论”实践路径典型做法经验的重要载体,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2、突出地方特色创新“两山”转化实践

  考虑到不同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性与系统性,实践创新基地的创建必须突出地方特色。截至目前,在全国的创建名单中,已涌现出一批富有特色的转化路径模式,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和制度创新,值得借鉴。

  构筑生态安全格局,保值增值自然资本。获得第一批实践创新基地的广东省东源县,作为广东和香港的重要饮用水源地以及广东省的生态屏障,将生态安全格局确定为“一心、三区、三带、四中心城镇及多生态节点”。通过制定生态安全格局各要素的生态管控策略与导则,引导生态功能良性、错位和互补发展,保护核心生态资源,打造保值增值自然资本的生态高地。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产业富民惠民。获得第三批实践创新基地的江西省崇义县,依托山区资源优势,秉承“生态资源资产化、生态资产资本化、生态资本产业化”思路,以产业绿色化为突破口,发展林下经济2824.92公顷,实现林业总产值43.31亿元。农民来自林业的人均纯收入达5820元,占年均纯收入的62%,林业成了山区林农兴林致富的舞台。此外,崇义县还推动通过生态保护补偿等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从事生态公益性岗位得到稳定工资性收入等途径,助力富民增收。

  创新体制机制,长效保障“两山”转化。获得第三批实践创新基地的山东省长岛县,率先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将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有机统一。基于绿色GDP核算,当地逐步建立体现“两山论”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评优和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同时,长岛县积极探索生态环保监管执法创新机制,按照“集约化、扁平化、法治化”思路整合配置环境执法资源,推动县域生态环境资源统一保护和管理。

  3、持续探索“两山”转化实现路径

  实践创新基地的创建起到了良好示范引领作用,但也要看到,当前,我们在践行“两山论”上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长时间累积性的环境问题成为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和生态文明创建的短板;二是生态红线制度、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和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亟待突破性落地,生态补偿制度尚未系统建立;三是全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极大地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域整体推进。

  笔者认为,下一步,实践创新基地的创建工作重点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

  探索“两山”转化实现路径。根据自身的生态环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谋划培育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探索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

  提升生态产品供给水平和保障能力。围绕生态资产保值增值,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力度,实施一批生态资源资产培育工程,提高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

  创新生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因地制宜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引导建立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相关制度,培育拓展生态金融、绿色市场交易、政府与社会合作等实现生态价值的路径机制。

  实现绿色惠民、全民共享。以增强群众获得感为目标,培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围绕绿色惠民、全民共享,推进生态文化模式创新,彰显优美环境魅力。

  在具体创建路径上,各地还应在补齐黑臭水体和空气土壤质量等生态保护短板、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发展生态产业、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环境管理机制与长效考核机制等方面下功夫,以实践创新基地的创建为抓手,践行好“两山论”,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

     “两山论”实践转化的问题及对策3篇

“两山论”是***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提示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本质一致性,揭示了三层含义:一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二是绿水青山是有条件的金山银山;三是绿水青山可以通过有效的途径最大化地转化为金山银山。本文以重庆市武隆区为例,紧紧围绕“两山论”的转化实践,就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武隆“两山论”的实践转化探索

近年来,武隆持续践行“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依托绿水青山发展旅游产业,2023年,接待游客3600万人次,近10万农民吃上“旅游饭”,旅游扶贫的一系列创新做法连续两年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一)围绕“山水”发展全域旅游,“山区”变“景区”

突出全景式打造。对全区691处可开发旅游资源统筹规划,构建全域旅游布局,成功打造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先后建成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2个、A级景区20余个,配套建设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点)。引导全社会参与。引导农民发展小加工、小餐饮、小旅店、小农场等涉旅“十小企业”,累计吸引社会投资300余亿元、发展涉旅企业1000余家、涉旅商户8000余家、乡村旅游接待户4000余户。改进全方位服务。实施“交通提升计划”,打造“一部手机游武隆”,建立区、乡镇(街道)、村组“三级联动”服务体系,在全市率先成立“旅游综合执法支队”,游客满意度持续位居重庆市首位。实施全球化营销。在国内100余个大中城市及国际市场开展组合营销,通过节会营销、网络营销、国际社交平台引流拓展海外市场。

(二)探索“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资源”变“资产”

一是“旅游+文体”。2023年,武隆区文化产业产值突破5亿元,带动群众持续增收;“印象武隆”累计演出近2500场,300余名当地群众白天抓生产,晚上当演员。二是“旅游+康养”。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养生养老、森林徒步体验为主题的康养旅游产业,拓展“观光游”为“养生度假游”,度假区游客高峰期达30万人/天。三是“旅游+农业”。打造7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成60余个农旅融合旅游示范村点,形成“春赏花、夏纳凉、秋摘果、冬滑雪”的农旅融合业态。四是“旅游+工业”。先后引进江口水电、大唐风电、页岩气等一批清洁能源项目,培育羊角豆干、土坎苕粉、鸭江老咸菜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让制作过程“能闻、能看、能体验”,增强景区吸引力,拉动消费、助力增收。

(三)创新旅游带动增收模式,“风景”变“钱景”

发展“板块经济”带动增收。统一规划发展高山蔬菜、有机茶叶、特色林果、生态渔业、中药材等产业板块,在仙女山、天生三桥、芙蓉洞等景区进出通道附近建设农民创业区和农特产品销售一条街,仙女山旅游扶贫带7个乡镇(街道)、50个行政村、近5万名农民实现人均纯收入1.2万元以上。开展公司化经营带动增收。推行“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等模式,引导农民以资产、经营权等入股联营发展乡村旅游,累计成立1070个专业合作社,引进200余家企业投资10亿余元,带动群众增收。发展“线上经济”带动增收。与100余个全国性、区域性媒体平台建立自媒体联盟,大力发展“云直播”“云销售”等新型模式,累计提供就业岗位7000余个,3万余户涉旅群众、9000余户贫困户实现增收。

二、武隆“两山论”实践转化的问题

武隆在“两山论”转化实践中做出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从重庆全市“两山论”的转化实践来看,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一)“转”的底数不清楚

有的地方对区域内的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野生动植物、矿产等山水资源没有作专门的摸底调查,造成底数不清、权责不明、监管不力、界限交叉; 对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湿地公园、珍稀动植物、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民俗传统等没有进行有效的挖掘和保护;对本区域内优势资源没有专门进行分析比较,更没有对其优势资源的衍生和延伸要素进行挖掘;有的地方对国土空间及其山水资源没有专门规划,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随意性大,开发利用粗放。

(二)“转”的基础不牢固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协调发展任务繁重,城乡差距较大,贫困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亟待打通“两山论”实践转化的最后一道关口。筑牢长江生态屏障压力大,打赢污染防治战需要解决的问题多,保护“绿水青山”任务繁重。有的区县环境基础设施滞后,水环境保护仍需持续用力,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困难多,土壤、固体废物和农村污染防治需持续强化。

(三)“转”的动力不充足

在建立有利于“两山论”实践转化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土地、投融资等政策方面,还没有完全破题;在推进节能交易、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等市场化机制建设方面,还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生态环境责任还没有完全落实,绿水青山保护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覆盖还不全面。

三、推动武隆“两山论”实践转化的建议

(一)在摸清家底上下功夫

一是把“资源家底”搞清楚。摸底排查,开展本辖区生态资源的清查,利用生态资源登记系统平台,厘清县域生态资产负债表、绿水青山资本账户,开展生态流量监测,刨根究底生态链,逐一唤醒沉睡的“家底”。二是把“优势资源”搞清楚。开展“两山”转化诊断,即从现有资源层面分析本地区“两山”转化的天然资源优势,以及可承受范围的人工生态系统培育可能,明白哪些资源当期可用,哪些资源长远可用,哪些资源条件成熟后可用。三是把“延伸要素”搞清楚。创新深挖、科学提炼,弄明白这些优势资源还有哪些“延伸要素”,还可以开发哪些“链条产品”,做大绿水青山边际效应与附加值,力争在各类资源资产化中获取更多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

(二)在提升动力上下功夫

一是探索建立有利于“两山论”实践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土地、投融資等方面的政策。二是健全节能评估审查、生态补偿、湿地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三是积极探索林业碳汇、排污权、水权等交易制度改革;建立独立公正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四是健全部门联动执法、生态环保公益诉讼等制度,严格落实社情民意反映、专家咨询、社会公示等制度。五是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

(三)在实践转化上下功夫

一是差异化布局。建议加强对全市产业协同布局的指导,按照“错位式发展、集群式打造、全域化推广”的要求,以区县为主体筛选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对选定的主导产业按照产业集群化发展方向和系统思维,充分重视和利用各类资源整合优势、整拳出击、全域推广。二是精准化定位。对“两山”转化产品的定位,要“以人为本”把握现代消费与发展理念,将人们对健康环保、天然有机、休闲简约、自然随性的追求,以及城市居民亚健康状态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与乡村独有的天地人等资源优势相结合,满足人们身心发展需要。三是科技化支撑。推动“两山”实践转化离不开科技支撑。在自然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传统农业种植水平;依托科技力量,在资源利用上实现“变废为宝”和循环利用;用“互联网+”思维激活和利用绿水青山资源。四是品牌化经营。对“两山”转化品牌建设予以多方支持与培育,争取获得更多的国际国内生态文化品牌,以品牌的力量集聚资源、扩大市场。五是一体化配套。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作为“两山”实践转化的根本性任务来推进,加快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电商、物流等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两山”转化快捷落地。

推荐阅读:

  市直机关党“十四五”的宣传工作计划

  企业2023年党建工作计划范文

  2023年学校工会工作计划含工作行事历

  2023年党建工作推进计划20篇

  指导青年教师工作计划

  2023年创建文明单位工作计划方案三篇

热门标签: 对策
“两山论”实践转化的问题及对策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