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2-08-03 11:08:02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投稿 下载doxc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共20篇)由“i乐德范文网”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过的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吗?哪位同学能背一两首呢?谁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解题,介绍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远看。“庐山”是个山名,在江西省北部,临长江,靠近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谁去过庐山,或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见过的庐山的景色。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明确:李白。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就是他游庐山时,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而写下的。

2.朗读诗歌。

读前设问:诗人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点看什么?

明确:诗人笔下的庐山,山峰耸立,紫烟缭绕,瀑布飞悬,景色壮丽。从诗中看,作者选看到香炉峰,后看到飞流的瀑布,诗中重点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生轻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分组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巡视。

5.理解诗意,想像画面,体会感情。

(1)“日照香炉生紫烟”

①“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烟”,指的不是炊烟,也不是哪儿冒出的烟,而是指云雾。山峰高耸入云,峰上云雾缭绕,下面水气升腾,整座山峰笼罩在烟雾之中。阳光一照,烟雾便呈现出绛紫的色彩,飘飘悠悠,萦绕山际。多美啊!

②在理解基础上指导朗读。

③读后讨论:“生紫烟”的“生”字若换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升”仅仅是向上升起的意思,而“生”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产生”的意思。它活生生地写出了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犹如仙幻一般的景象。所以“生”这个字作者用得非常好。

④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诗中描绘的美景说一说。

明确: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云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①解释字义,理解句意。

“遥看”:远远看去,这个词与题目哪个字有关系?(与题目中“望”字照应)

“川”:指大河。

“挂”:悬挂。

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这句诗挂字用得好,因为瀑布在不停地流动着,从动态上看,就像一条巨大的河流,但平时河流都是流淌的,而这一瀑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所以诗人用“挂”这个字写出瀑布外形的壮观。同时通过“挂”这个字使人体会到瀑布水流又快又急,而且山势陡峭,仅仅通过一个字就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②指导朗读。

(3)“飞流直下三千尺”。

①解释字意,理解诗意。

“飞流”:是形容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像飞一样。

“直下”:直下来。

“三千”:不是一个确数,形容瀑布很长。

站在山下向上望去,瀑布从陡峭的山上笔直地飞快地流下来,足足有三千多尺长。

②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三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只是夸张地说出瀑布很长,气势很大。

③指导朗读

(4)学习第四行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理解词语,体会诗意。

疑:是怀疑。

银河:也称天河,由许许多多恒星构成。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流,所以叫银河。

九天:古时传说天有九层,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一层,也就是天的极高处。

这瀑布真像是银河从极高的天上落下来了。在这句诗里,“落”和“挂”一样用得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无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人间。

②指导朗读。

③反复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进而背诵全诗。

(三)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

1.诗人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瀑布的?

明确: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

2.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

3.你读了这首诗有何感受?

祖国山水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布置作业

1.辨字组词

2.解释词义

遗:

直下:

3.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1.解题,介绍作者。

(1)《山行》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3.学生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4.深究古诗意思。

(1)《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2)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明确;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6.指导朗读。

(三)小结

《山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四)背诵这两首诗

(五)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两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二)学习古诗

1.解题、介绍作者

(1)“忆”,回忆,想念。

(2)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才十七岁。他多才多艺,还是著名画家,且擅长书法,又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2.朗读诗歌,思考:诗人笔下写了哪些内容?

3.学生轻声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相互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点拨。

5.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人的感情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四)布置作业

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五)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兄弟

少一人

篇2: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9 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nbs

[4] [5] [6]

篇3: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吗?哪位同学能背一两首呢?谁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解题,介绍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远看。“庐山”是个山名,在江西省北部,临长江,靠近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谁去过庐山,或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见过的庐山的景色。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明确:李白。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就是他游庐山时,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而写下的。

2.朗读诗歌。

读前设问:诗人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点看什么?

明确:诗人笔下的庐山,山峰耸立,紫烟缭绕,瀑布飞悬,景色壮丽。从诗中看,作者选看到香炉峰,后看到飞流的瀑布,诗中重点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生轻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分组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巡视。

5.理解诗意,想像画面,体会感情。

(1)“日照香炉生紫烟”

①“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烟”,指的不是炊烟,也不是哪儿冒出的烟,而是指云雾。山峰高耸入云,峰上云雾缭绕,下面水气升腾,整座山峰笼罩在烟雾之中。阳光一照,烟雾便呈现出绛紫的色彩,飘飘悠悠,萦绕山际。多美啊!

②在理解基础上指导朗读。

③读后讨论:“生紫烟”的“生”字若换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升”仅仅是向上升起的意思,而“生”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产生”的意思。它活生生地写出了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犹如仙幻一般的景象。所以“生”这个字作者用得非常好。

④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诗中描绘的美景说一说。

明确: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云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①解释字义,理解句意。

“遥看”:远远看去,这个词与题目哪个字有关系?(与题目中“望”字照应)

“川”:指大河。

“挂”:悬挂。

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这句诗挂字用得好,因为瀑布在不停地流动着,从动态上看,就像一条巨大的河流,但平时河流都是流淌的,而这一瀑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所以诗人用“挂”这个字写出瀑布外形的壮观。同时通过“挂”这个字使人体会到瀑布水流又快又急,而且山势陡峭,仅仅通过一个字就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②指导朗读。

(3)“飞流直下三千尺”。

①解释字意,理解诗意。

“飞流”:是形容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像飞一样。

“直下”:直下来。

“三千”:不是一个确数,形容瀑布很长。

站在山下向上望去,瀑布从陡峭的山上笔直地飞快地流下来,足足有三千多尺长。

②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三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只是夸张地说出瀑布很长,气势很大。

③指导朗读

(4)学习第四行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理解词语,体会诗意。

疑:是怀疑。

银河:也称天河,由许许多多恒星构成。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流,所以叫银河。

九天:古时传说天有九层,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一层,也就是天的极高处。

这瀑布真像是银河从极高的天上落下来了。在这句诗里,“落”和“挂”一样用得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无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人间。

②指导朗读。

③反复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进而背诵全诗。

(三)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

1.诗人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瀑布的?

明确: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

2.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

3.你读了这首诗有何感受?

祖国山水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布置作业

1.辨字组词

2.解释词义

遗:

直下:

3.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教学步骤 :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1.解题,介绍作者。

(1)《山行》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3.学生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4.深究古诗意思。

(1)《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

篇4: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学习目标:

・・      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吗?哪位同学能背一两首呢?谁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      1.解题,介绍作者。

・・     (1)“望”是什么意思?

・・      明确:远看。“庐山”是个山名,在江西省北部,临长江,靠近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谁去过庐山,或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见过的庐山的景色。

・・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      明确:李白。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就是他游庐山时,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而写下的。

・・      2.朗读诗歌。

・・     读前设问:诗人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点看什么?

・・     明确:诗人笔下的`庐山,山峰耸立,紫烟缭绕,瀑布飞悬,景色壮丽。从诗中看,作者选看到香炉峰,后看到飞流的瀑布,诗中重点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象。

・・      3.学生轻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      4.学生分组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巡视。

篇5: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 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 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 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 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 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 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 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人物:孟浩然李白

事件: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

地点: 黄鹤楼

时间: 三月

反思:

教学时我主要努力是创设情境,将作者的情感转化成学生的情感,设法使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为当事人的角色,让学生进入大诗人李白的内心世界,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学生仿佛已不是学习者、朗读者,而是那黄鹤楼下江边的李白,他们的心完全沉浸在古诗描绘的意境中。正是因为学生已感受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感受到分别时的惆怅,才能深情地吟诵。学生在吟诵中所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

篇6:四年级语文《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 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 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篇7: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的事;《乌塔》讲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一个人在欧洲旅游的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事情。

【教学建议】

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先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2、初读课文,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3、深入阅读,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4、教学后,可以让学生谈谈课文哪些部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畅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初步了解这两位作家。

2、初读时,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写了哪两件事,知道这两件事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着独立性,然后引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

⑴第一件事叶讲老给“我”批改作文,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可以让学生先自读这部分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就“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

⑵课文第二件事,语句含义深刻,是教学的难点。要通过反复朗读,抓关键词语揣摩其含义。

3、回归整体:

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特别是在写作和修改作文方面的收获

三、《乌塔》

1、课前师生一起观察欧洲地图,了解欧洲地图的主要国家、著名城市,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反映了乌塔在生活上的独立?一边读一边找出相应的句段,并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然后再进行交流。

4、通过读好乌塔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特点。

5、教师引导学生就学习课文时产生的问题想法谈谈自己的见解。

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学生自读课文。

2、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悟出些什么”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已见。

3、鼓励学生推想:

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回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何看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

4、教师还应根据文后的提示,讨论从课文中发现的书信的格式、写法。

5、课后,可以建议学生之间互通书信。

五、语文园地七口语交际

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

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习作指导

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a、内容充实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畅。

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我的发现

①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②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③交流各自的发现。

日积月累

①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②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③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④背诵名言。

⑤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一句名言。

⑥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

展示台

①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

②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

③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④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篇8: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拽、茸、副、怜、魔、杖 ”这6 个生字。

2、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了解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3.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继续培养其独立阅读能力。

4.指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小木偶被曲解后的语言内心活动,了解故事中所蕴涵的道理。

2.教学难点:充分交流阅读体会后续编故事。

[课前准备]

1、按课文前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

2、学生搜集一些木偶的资料,了解什么是木偶。

3、准备与上课相关的音乐和幻灯片。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笑比哭好》的歌曲。(上课前播放)课前板书好课题。

2、过渡:同学们,我们在《笑比哭好》的歌声中开始了今天的学习。人的表情多种多样,人类的生活才丰富多彩。要是只拥有一种表情,那会是什么样啊?今天,我们就从“笑”说起。同学们喜欢笑吗?(生答:喜欢)(版画笑脸)笑脸谁都喜欢。

3、师小结:是啊,生活中需要笑。笑使我们抛开一切烦恼;笑使我们信心百倍;笑使我们增进友谊。笑多么重要啊!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童话《小木偶的故事》,也许你会对笑有新的理解。

4.齐读课题,(出示课件1)《小木偶的故事》。请大家来说说这是一篇什么体的童话?(生答:拟人体童话,教师板书:(拟人体童话)

二、初读,交流预习情况。

1.大家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现在请自由快速小声读课文,要求做到: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初步尝试用适当的语气读,读完后想想这个童话故事主要内容是什么?(生读书,师巡视)。

2、读完后,我们先来检查一下生字的预习情况。(出示课件2词语)谁来认读一下这些词语,(抽一人读),再请生领读,其余跟读。

3、课文中还有许多有趣的词语,我们也来读读吧。(出示课件3词语)齐读后,让同学们说说发现了什么?(都是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我想请两个同学上来表演一下这些表情,看谁做的最像。(其余同学读一个词,他们就表演一个表情。两个人可以合作。)

师:同学们在搜集词语时要学会归类识记。比如,还可以找出abb、aabb、abcc式的词语。请同学们在书上用不同记号勾画出这类词语。能分别再说几个吗?

4、好,现在同桌讨论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拿出作业本完成填空。只写需要填的内容。(出示课件4)集体填写主要内容的关键字,交流后再齐读一遍。

三、深读,学习课文。

1、课文中有好几处写到,小木偶“笑嘻嘻”的句子,请同学们依次找出来画上横线。(出示课件5、6、7、8交流后读一遍)整篇课文就是以“笑”为线索来写的。

2、交流问题,并体会不同角色在不同情境下的语气变化。

(1)小木偶为什么总是“笑嘻嘻”的?(因为老木匠只为小木偶雕了个笑嘻嘻的表情),老木匠很对自己的作法感到怎么样?(满意)所以读的时候要读出老木匠怎么样的语气呢?(高兴、自我陶醉)请找出老木匠很满意自己做法的语句,抽学生反复读。

(2)可是,小木偶也因为笑嘻嘻的表情遇到了很多麻烦?简单说说有哪些?(生答:1、小木偶被熊警官冤枉。红背包被抢,可熊警官却不相信把他扔出去好远。(板书:被抢----不信)2、小木偶被小白兔怀疑。3、小木偶被老婆婆误解。(板书:头疼----不信)大家想想,受冤枉,遭误解的小木偶内心会是怎么样的?(生:想申辩、委屈、伤心、无奈)注意读出这些语气,另外还要读出小白兔嘲笑的语气和老婆婆责备、不解的语气。请同学们找出小木偶、小红狐、熊警官、小白兔、老婆婆说的话,前后桌四人分角色自由练读。小木偶遇到了这样的麻烦,他自己能有办法解决吗?不能!(出示课件9)用委屈的语气齐读,那老木匠又为什么要那样做呢?(出示课件10)

(3)小木偶的困难是怎样被解决的?(生答:小女巫用他的魔杖在小木偶的脑袋上点了一下,“哇”小木偶哭出来了,小女巫又将另外几种表情送给了他。从此,小木偶会哭,会笑,会生气,会着急,也会向别人表示同情和关心了。)

(4)你从小木偶的遭遇中体会到了什么?(出示课件11填空)谁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来在说一说?(生答后出示课件12)全班齐读!在现实生活中,你们也许有类似经历和体验,请大家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这句话意思。(生答)

(5)师总结: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的快乐,但是生活又是复杂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之外,还有一些伤心事,不同的事引起我们不同的情感态度,要用我们的真情,用不同方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

(6)请大家再齐读最后一个段落。(板书:笑是很重要的---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四、分角色朗读。

1.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的内容。好故事当然要多读读,这个故事读起来很有趣,请大家分角色读读这篇课文,先找出故事中的角色有哪些?(小木偶、老木匠、小红狐、熊警官、小兔子、老婆婆、小女巫)老师也可担任其中得一个角色。其余同学读旁白。注意角色语气的变化哦!

2、分角色朗读。

五、续编故事。

1.学完这个故事后,大家还想不想知道小木偶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出示课件13)现在我们就先来续编一下:木偶有了所有表情,他又有怎样的经历呢?注意续编时,应该和前面的故事联系起来,保持主线不变。

2、学生口头编故事,师巡视。

3、学生讲故事,课后把所编的故事写下来。

六、单元回顾,总结升华。

童话大多包含着深刻的道理,非常有趣,语言生动优美。童话让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童话的世界里,我们可以自由的翱翔,想我们所想,思我们所思,希望你们课后也要多读童话,写心中的童话故事。老师推荐你们读读《木偶奇遇记》这本书。(出示课件14)也可以看看动画片。

七|、板书设计。

12.小木偶的故事

启示:笑很重要,但生活是那么的丰富多彩,我们应该用真诚的心去体验和感受。

八、教学提示。

这篇略读课文是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以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因为笑,老木匠自我陶醉;因为笑,小木偶屡次被冤枉、遭误解、被怀疑;直到他拥有了所有的表情才真正得到“笑”——来自内心的快乐。教学本课重在运用学习过的阅读方法自读课文,在充分的朗读中进一步感受用恰当的语感读好不同人物、不同语境中的语气变化,同时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续编故事要在充分启发学生想象力之后,以欲望为先导,以方法为依据,以参与为尺度,以鼓励为主。本课对人物表情的描写是一大特色,积累和学习这样的词语对于写童话故事很有帮助,不仅要在课内扣住,更要引导到课外,主动搜集、记忆。

篇9: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吗?哪位同学能背一两首呢?谁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解题,介绍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远看。“庐山”是个山名,在江西省北部,临长江,靠近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谁去过庐山,或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见过的庐山的景色。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明确:李白。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就是他游庐山时,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而写下的。

2.朗读诗歌。

读前设问:诗人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点看什么?

明确:诗人笔下的庐山,山峰耸立,紫烟缭绕,瀑布飞悬,景色壮丽。从诗中看,作者选看到香炉峰,后看到飞流的瀑布,诗中重点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生轻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分组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巡视。

5.理解诗意,想像画面,体会感情。

(1)“日照香炉生紫烟”

①“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烟”,指的不是炊烟,也不是哪儿冒出的烟,而是指云雾。山峰高耸入云,峰上云雾缭绕,下面水气升腾,整座山峰笼罩在烟雾之中。阳光一照,烟雾便呈现出绛紫的色彩,飘飘悠悠,萦绕山际。多美啊!

②在理解基础上指导朗读。

③读后讨论:“生紫烟”的“生”字若换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升”仅仅是向上升起的意思,而“生”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产生”的意思。它活生生地写出了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犹如仙幻一般的景象。所以“生”这个字作者用得非常好。

④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诗中描绘的美景说一说。

明确: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云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①解释字义,理解句意。

“遥看”:远远看去,这个词与题目哪个字有关系?(与题目中“望”字照应)

“川”:指大河。

“挂”:悬挂。

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这句诗挂字用得好,因为瀑布在不停地流动着,从动态上看,就像一条巨大的河流,但平时河流都是流淌的,而这一瀑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所以诗人用“挂”这个字写出瀑布外形的壮观。同时通过“挂”这个字使人体会到瀑布水流又快又急,而且山势陡峭,仅仅通过一个字就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②指导朗读。

(3)“飞流直下三千尺”。

①解释字意,理解诗意。

“飞流”:是形容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像飞一样。

“直下”:直下来。

“三千”:不是一个确数,形容瀑布很长。

站在山下向上望去,瀑布从陡峭的山上笔直地飞快地流下来,足足有三千多尺长。

②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三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只是夸张地说出瀑布很长,气势很大。

③指导朗读

篇10: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交待了什么?

②读“朵朵花开淡墨痕”,体会“痕”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第二课时

一、背诵《墨梅》。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

1.初读指导。

(1)解题。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在重阳节怀念家乡的兄弟。)

(2)引导学生自学。

(仿照学习第一首的方法:初读,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细读,逐句连起来讲解;精读,想象情景,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思考、讨论、交流。

①指名朗读全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②逐句试讲。(注意书上注解。)

③讲述全诗意思。抓住以下关键字:咬、立根、千磨万击、任。

2.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3.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讲述诗的意思。

2.试着背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前边我们学习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两首古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宋代著名诗人于谦的《石灰吟》。

二、讲读第三首古诗《石灰吟》。

1.初读指导,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

(1)解题。板书题目。

吟:歌唱。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3)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读诗句“烈火焚烧若等闲”,说一说“若等闲”在这里的作用?

②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方法,说一说在这里的作用?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先理解加粗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欣赏三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背诵三首古诗。

4.默写。

(四)总结:

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的三首古诗。这三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同学们,我们要在读懂诗句、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诗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诗人朴实无华的文风。

板书设计:

篇11: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      教学重点:

・・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      教学时间: 二课时

・・      教学设计: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

・・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      (1)解题。板书题目。

・・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      (3)指名学生试读。

・・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      2.精读

篇12: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      5.默写。

・・      教学重点、难点:

・・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2.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      教学时间: 二课时

・・      教学设计: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

・・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泊船瓜洲》。

・・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      (1)解题。板书题目:《泊船瓜洲》

・・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      (3)指名学生试读。

・・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nb

篇13: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体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课时)

・・      二、教学要求:

・・      1、学会本课的生字。

・・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      三、教学重点、难点:

・・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      四、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      七、教学程序: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

・・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      (2)体会作者的感情;

・・      (3)感情诵读。

・・      二、学习古诗。

・・&n

篇14: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体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三、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n

[4]

篇15: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      教学重难点:

・・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      教学过程:

・・      一、导言激趣

・・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      1.知诗人,解诗题。

・・      2.解词连句知大意。

・・      3.展开想象悟诗情。

・・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      三、学习古诗《鹿柴》。

・・      1.知诗人,解诗题。

・・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     2)解诗题。

・・      “柴”,通“寨”

篇16: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

二、 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 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 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 思考并讨论: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 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 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 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篇17: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同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同学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沛凸显网络优势,让同学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同学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置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同学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同学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同学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

篇18: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体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三、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

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建议教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交流。

第四步:

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先自由读,再请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

2、背诵这首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三、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意图:将课前的搜集与课内的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望天门山》,谁来背诵一下?先个人背诵,再集体背诵。

2、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诵给大家听。

3、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另一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意图: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给学生一个展示背诵搜集到的古诗的机会,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

1、自由朗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作者苏轼的了解:

(2)对题目的理解;

(3)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书写)、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

(4)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意图:由于这首诗的词句比较易懂,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生间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意思。]

3、大家对这首诗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估计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古诗的意思。)

4、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决疑问。[意图: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弄明白。]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2、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想象到庐山雄伟的景象,比如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3、讨论,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比较浅显地感悟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在讨论中明白这首诗蕴含的道理,受到启发。]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四、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教学小结:

这两首古诗或绘画或悟理意境深远,是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好诗篇,课后我们通过背诵来更好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篇19:四年级语文上册《母鸡》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母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鸡的特点。

2.学生能以一定的速度进行朗读,能够体会老舍笔下的《白鹅》《母鸡》两篇文章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懂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2.通过比较使孩子们体会到相同的人写不同类型的事物,语言也各具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表现,感受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经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找重点词、句,反复朗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从母鸡动作、神态的句子中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

三、教学策略

《母鸡》这篇课文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教师不妨更加放手地让学生去自主朗读感悟,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2.以质疑明确学习方向,以自读自悟体会课文内涵。把阅读、理解、品味感悟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教师,让教师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以质疑明确学习方向,以自读自悟体会课文内涵,以合作交流加深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3.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出示母鸡图片,请大声叫出它的名字吧。

2.用你喜欢的词来夸夸它。

3.在老舍先生笔下这又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呢?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文章。

【设计意图】建立学生前后联系读课文的意识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导读导学

1.师生共同制定阅读目标。

(1)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认真朗读课文,可以做到读流利、读正确。

(3)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2.思考: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3.比较一下,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4.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每个成员在小组里朗读一遍课文,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评选最佳选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去自主朗读感悟,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三)自读感悟“讨厌母鸡”

1.是什么原因使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呢?学生自己去课文中找出原因。

2.学生汇报:讨厌的原因有那些?(指名回答)

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它那嘎嘎的叫声总是──(没结没完)

特别是到下蛋的时候,母鸡差不多是──(发了狂)

3.师问:它真是一只令所有的人都感到怎么样的母鸡?(讨厌)

4.练习朗读课文一至二自然段。

(四)研读“不敢再讨厌母鸡”

1.一只如此令人讨厌的母鸡,又是什么原因后来作者不敢再讨厌它了呢?文中有一段话清楚地告诉我们,比比看谁先找到并画上曲线。

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提示。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3.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

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找出来多读几次,读出自己的感受。

4.反馈、交流: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负责?指名回答。

(1)出示句子──负责。

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引导理解:它总是挺着脖儿,这个样子看上去好象是在告诉所有的人什么?(好象是在告诉所有的人我什么都不怕)

只要有一点点声音,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它好象是在听什么?为什么要预备作战?它为什么还要到处看看?(它好象在听是不是有抓小鸡的坏蛋接近发出了声音;为了保护小鸡雏做好准备作战;它还不放心所以到处看看是不是真的来了抓小鸡的坏蛋。)

母鸡的一举一动,让你感觉到它是一只怎样的母鸡?(负责)

看到一只这么负责的母鸡你们会讨厌吗?(不会),所以作者说──(学生齐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2)出示句子──慈爱。

当它发现了一点可吃的东西,就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叫它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

引导理解:它为什么要先啄一啄?又为什么要放下呢?(啄一啄是为了试试能不能吃;放下是为了让小鸡吃。)

“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它为什么消瘦了?(因为它把吃的都让给了小鸡雏,自己还饿着,所以消瘦了。)

母鸡为了自己的儿女,宁可自己挨饿,很明显地让我们感觉到它是一只怎样的母鸡?(慈爱)

身边有一只那么慈爱的母鸡你们还会讨厌吗?(不会)所以作者说──(学生

推荐阅读:

  《风筝》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学设计

  《语文天地二》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河大版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白杨》语文教学方案设计

热门标签: 上册 古诗 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