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心公益劳动的句子 热心公益劳动心得体会四篇(模板)

更新时间:2025-03-03 18:11:32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收藏

热心公益劳动的句子 热心公益劳动心得体会一

认知:

1.知道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2.懂得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情感:

愿意参加公益劳动,不怕脏和累,具有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

行为:

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标准》三至五年级“勤劳节俭”德目认知要求第五条“懂得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也是热爱劳动的表现”,和行为要求第二条“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等条目设置的。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明了什么是公益劳动和为什么要参加公益劳动。

第二部分介绍了发生在北京市十三陵的动人故事。第一件事是1958年初广大群众和伟大领袖参加修建十三陵水库的公益劳动。第二件事是1983年邓小平又一次来到十三陵水库,参加植树造林公益劳动。第三件事是1996年有个生领养小树的故事。

第三部分是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意在让学生体会公益劳动深远重大的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

本课共设四个栏目

1.课前导入  “说一说”栏目,意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中参加公益劳动的特定场景,让学生去思考和领悟公益劳动的意义。

2.课后练习“说一说”与导入  的“说一说”栏目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一个安排在教学之初,引人思考,一个安排在课文分析之后,引导学生由最初的行动进而有所感,有所知,有所悟,他们会体会到自己在思想上发生的变化,更会激发他们积极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

3.“议一议”栏目,意在帮助学生澄清一些思想认识上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懂得参加公益劳动要不怕脏、不怕累,一心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这是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4.“做一做”栏目,是引导学生参加一项公益劳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把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最终落实到正确的道德行为上。

教法建议:

1.课前,教师可以建议学生搜集报刊上关于人们参加公益劳动的消息。如:每年植树节都会有很多人们参加植树活动的信息。课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查找的资料,通过资料的交流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课后,教师可以利用班队会时间组织学生去参加一次公益劳动,以延伸实效。

教学设计示例

〈〉

认知:

1.知道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2.懂得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情感:

愿意参加公益劳动,不怕脏和累,具有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

行为:

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培养学生关心公益事业的热情和参加公益劳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他们懂得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还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是一种高尚的行为。

使学生正确理解公益劳动的概念,能够分辨公益劳动与其他劳动的区别。

过程:

一、导入  

1.师:你参加过打扫卫生或绿化等活动吗?这些活动对公众有什么好处?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认识。

3.师:同学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第五课《热心公益劳动》

二、明理激情

1.演示课件一(出示十三陵水库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十三陵水库是为了解决首都人民吃水用水问题而修建的。这个水库当时是由40万人不顾隆冬的严寒和盛夏的酷热,不计报酬完成了870万个工作日,只用了160天就修成了。

2. 师:在修建十三陵水库时有许多动人的故事。

3.继续演示课件一

内容:课文第三自然段--第五自然段

4.提问:为什么人们要到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有报酬吗?国事繁忙,负过重伤的周总理为什么还多次参加公益劳动?

(板书:为社会、为大家,不计报酬)

5.小结:为了社会的利益,为了公众的利益,人们顶着寒风,挥锹挖土,推车运石。工人来了,解放军来了,学生来了,中央领导也来了。说明大家都非常热心于公益事业。

6.师:25年之后,1983年3月12日,年近八十高龄的邓小平,迎着稀稀落落的小雪,又来到了十三陵参加植树活动。

7.学生自读课文的第二个小故事。(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8.电脑演示邓小平植树的图片,提问:邓爷爷年近八十,为什么还要参加植树活动呢?

(为了保护十三陵的环境,改善首都周围的环境,造福社会、造福子孙后代。)

板书:造福社会

9.师:1996年的一天,一位记者来到十三陵,发现那里的许多树因无人管理而生长不良,就发起了一个领养树的活动。有个生也领养了一棵树。

10.电脑演示生领养小树的图片,提问:这个生为什么要领养树木?

11.小结:热心公益劳动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板书:陶冶情操 美化心灵)发生在十三陵的这个故事有开端,但没有结尾,而且永远不会有结尾。这样的故事,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在祖国的每一个地方。

三、深化认识

1.师:课前,同学们调查了许多关于人们参加公益劳动的资料,我们相互交流一下。

2.学生分小组介绍自己找到的资料。

3.提问:

通过刚才的,谁能说说为什么要参加公益劳动?你参加过哪些公益劳动?说一说当时劳动的情景和劳动后的感受。

4.小结并过渡:

参加公益劳动是为了公众的利益,可是有些同学的认识却不同。

5.电脑演示课后练习议一议的内容。

6.学生任选题目进行讨论。

7.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

(1)小文能够参加公益劳动是对的,但他的想法不对。参加公益劳动是为了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不图表扬、不图回报。

(2)小英的说法是错误的。清扫街道是一项有意义的公益劳动,作为生要有社会责任感,为美化环境尽力,而且在劳动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3)小明的做法是对的。为了给别人带来方便,他不怕脏、不怕累,主动疏通下水道,是我们的榜样。

四、总结全课,歌曲结束

1.同学们,有一首歌唱的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积极参加公益劳动,热心公益事业,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2.师生共听歌曲《爱的奉献》,结束全课。

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

课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学生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如:上街擦交通护栏、到公交车站擦车、清除公共场所的垃圾等。

活动过程 :

1.活动前,教师要先了解一下周围的环境为学生选择好学生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2.做好活动前的动员工作,提出安全要求。

3.活动结束后做一次总结。一个小队为单位,形式不限。如广播、板报、队报、座谈会等均可。

热心公益劳动的句子 热心公益劳动心得体会二

认知:

1.知道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2.懂得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情感:

愿意参加公益劳动,不怕脏和累,具有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

行为:

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标准》三至五年级“勤劳节俭”德目认知要求第五条“懂得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也是热爱劳动的表现”,和行为要求第二条“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等条目设置的。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明了什么是公益劳动和为什么要参加公益劳动。

第二部分介绍了发生在北京市十三陵的动人故事。第一件事是1958年初广大群众和伟大领袖参加修建十三陵水库的公益劳动。第二件事是1983年邓小平又一次来到十三陵水库,参加植树造林公益劳动。第三件事是1996年有个生领养小树的故事。

第三部分是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意在让学生体会公益劳动深远重大的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

本课共设四个栏目

1.课前导入  “说一说”栏目,意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中参加公益劳动的特定场景,让学生去思考和领悟公益劳动的意义。

2.课后练习“说一说”与导入  的“说一说”栏目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一个安排在教学之初,引人思考,一个安排在课文分析之后,引导学生由最初的行动进而有所感,有所知,有所悟,他们会体会到自己在思想上发生的变化,更会激发他们积极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

3.“议一议”栏目,意在帮助学生澄清一些思想认识上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懂得参加公益劳动要不怕脏、不怕累,一心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这是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4.“做一做”栏目,是引导学生参加一项公益劳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把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最终落实到正确的道德行为上。

教法建议:

1.课前,教师可以建议学生搜集报刊上关于人们参加公益劳动的消息。如:每年植树节都会有很多人们参加植树活动的信息。课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查找的资料,通过资料的交流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课后,教师可以利用班队会时间组织学生去参加一次公益劳动,以延伸实效。

教学设计示例

〈〉

认知:

1.知道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2.懂得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情感:

愿意参加公益劳动,不怕脏和累,具有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

行为:

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培养学生关心公益事业的热情和参加公益劳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他们懂得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还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是一种高尚的行为。

使学生正确理解公益劳动的概念,能够分辨公益劳动与其他劳动的区别。

过程:

一、导入  

1.师:你参加过打扫卫生或绿化等活动吗?这些活动对公众有什么好处?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认识。

3.师:同学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第五课

二、明理激情

1.演示课件一(出示十三陵水库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十三陵水库是为了解决首都人民吃水用水问题而修建的。这个水库当时是由40万人不顾隆冬的严寒和盛夏的酷热,不计报酬完成了870万个工作日,只用了160天就修成了。

2. 师:在修建十三陵水库时有许多动人的故事。

3.继续演示课件一

内容:课文第三自然段--第五自然段

4.提问:为什么人们要到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有报酬吗?国事繁忙,负过重伤的周总理为什么还多次参加公益劳动?

(板书:为社会、为大家,不计报酬)

5.小结:为了社会的利益,为了公众的利益,人们顶着寒风,挥锹挖土,推车运石。工人来了,解放军来了,学生来了,中央领导也来了。说明大家都非常热心于公益事业。

6.师:25年之后,1983年3月12日,年近八十高龄的邓小平,迎着稀稀落落的小雪,又来到了十三陵参加植树活动。

7.学生自读课文的第二个小故事。(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8.电脑演示邓小平植树的图片,提问:邓爷爷年近八十,为什么还要参加植树活动呢?

(为了保护十三陵的环境,改善首都周围的环境,造福社会、造福子孙后代。)

板书:造福社会

9.师:1996年的一天,一位记者来到十三陵,发现那里的许多树因无人管理而生长不良,就发起了一个"领养树"的活动。有个生也领养了一棵树。

10.电脑演示生领养小树的图片,提问:这个生为什么要领养树木?

11.小结: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板书:陶冶情操 美化心灵)发生在十三陵的这个故事有开端,但没有结尾,而且永远不会有结尾。这样的故事,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在祖国的每一个地方。

三、深化认识

1.师:课前,同学们调查了许多关于人们参加公益劳动的资料,我们相互交流一下。

2.学生分小组介绍自己找到的资料。

3.提问:

通过刚才的,谁能说说为什么要参加公益劳动?你参加过哪些公益劳动?说一说当时劳动的情景和劳动后的感受。

4.小结并过渡:

参加公益劳动是为了公众的利益,可是有些同学的认识却不同。

5.电脑演示课后练习"议一议"的内容。

6.学生任选题目进行讨论。

7.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

(1)小文能够参加公益劳动是对的,但他的想法不对。参加公益劳动是为了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不图表扬、不图回报。

(2)小英的说法是错误的。清扫街道是一项有意义的公益劳动,作为生要有社会责任感,为美化环境尽力,而且在劳动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3)小明的做法是对的。为了给别人带来方便,他不怕脏、不怕累,主动疏通下水道,是我们的榜样。

四、总结全课,歌曲结束

1.同学们,有一首歌唱的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积极参加公益劳动,热心公益事业,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2.师生共听歌曲《爱的奉献》,结束全课。

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

课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学生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如:上街擦交通护栏、到公交车站擦车、清除公共场所的垃圾等。

活动过程 :

1.活动前,教师要先了解一下周围的环境为学生选择好学生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2.做好活动前的动员工作,提出安全要求。

3.活动结束后做一次总结。一个小队为单位,形式不限。如广播、板报、队报、座谈会等均可。

热心公益劳动的句子 热心公益劳动心得体会三

目标

认知:

1.知道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2.懂得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情感:

愿意参加公益劳动,不怕脏和累,具有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

行为:

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标准》三至五年级“勤劳节俭”德目认知要求第五条“懂得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也是热爱劳动的表现”,和行为要求第二条“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等条目设置的。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明了什么是公益劳动和为什么要参加公益劳动。

第二部分介绍了发生在北京市十三陵的动人故事。第一件事是1958年初广大群众和伟大领袖参加修建十三陵水库的公益劳动。第二件事是1983年邓小平又一次来到十三陵水库,参加植树造林公益劳动。第三件事是1996年有个生领养小树的故事。

第三部分是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意在让学生体会公益劳动深远重大的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

本课共设四个栏目

1.课前导入  “说一说”栏目,意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中参加公益劳动的特定场景,让学生去思考和领悟公益劳动的意义。

2.课后练习“说一说”与导入  的“说一说”栏目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一个安排在之初,引人思考,一个安排在课文分析之后,引导学生由最初的行动进而有所感,有所知,有所悟,他们会体会到自己在思想上发生的变化,更会激发他们积极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

3.“议一议”栏目,意在帮助学生澄清一些思想认识上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懂得参加公益劳动要不怕脏、不怕累,一心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这是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4.“做一做”栏目,是引导学生参加一项公益劳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把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最终落实到正确的道德行为上。

教法建议:

1.课前,可以建议学生搜集报刊上关于人们参加公益劳动的消息。如:每年植树节都会有很多人们参加植树活动的信息。课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查找的资料,通过资料的交流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课后,可以利用班队会时间组织学生去参加一次公益劳动,以延伸实效。

设计示例

〈目标〉

认知:

1.知道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2.懂得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情感:

愿意参加公益劳动,不怕脏和累,具有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

行为:

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重点:

培养学生关心公益事业的热情和参加公益劳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他们懂得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还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是一种高尚的行为。

难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公益劳动的概念,能够分辨公益劳动与其他劳动的区别。

过程:

一、导入  

1.师:你参加过打扫卫生或绿化等活动吗?这些活动对公众有什么好处?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认识。

3.师:同学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课

课题:

二、明理激情

1.演示课件一(出示十三陵水库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十三陵水库是为了解决首都人民吃水用水问题而修建的。这个水库当时是由40万人不顾隆冬的严寒和盛夏的酷热,不计报酬完成了870万个工作日,只用了160天就修成了。

2. 师:在修建十三陵水库时有许多动人的故事。

3.继续演示课件一

内容:课文第三自然段--第五自然段

4.提问:为什么人们要到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有报酬吗?国事繁忙,负过重伤的周总理为什么还多次参加公益劳动?

(:为社会、为大家,不计报酬)

5.小结:为了社会的利益,为了公众的利益,人们顶着寒风,挥锹挖土,推车运石。工人来了,解放军来了,学生来了,中央领导也来了。说明大家都非常热心于公益事业。

6.师:25年之后,1983年3月12日,年近八十高龄的邓小平,迎着稀稀落落的小雪,又来到了十三陵参加植树活动。

7.学生自读课文的第二个小故事。(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8.电脑演示邓小平植树的图片,提问:邓爷爷年近八十,为什么还要参加植树活动呢?

(为了保护十三陵的环境,改善首都周围的环境,造福社会、造福子孙后代。)

:造福社会

9.师:1996年的一天,一位记者来到十三陵,发现那里的许多树因无人管理而生长不良,就发起了一个"领养树"的活动。有个生也领养了一棵树。

10.电脑演示生领养小树的图片,提问:这个生为什么要领养树木?

11.小结: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陶冶情操 美化心灵)发生在十三陵的这个故事有开端,但没有结尾,而且永远不会有结尾。这样的故事,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在祖国的每一个地方。

三、深化认识

1.师:课前,同学们调查了许多关于人们参加公益劳动的资料,我们相互交流一下。

2.学生分小组介绍自己找到的资料。

3.提问:

通过刚才的学习,谁能说说为什么要参加公益劳动?你参加过哪些公益劳动?说一说当时劳动的情景和劳动后的感受。

4.小结并过渡:

参加公益劳动是为了公众的利益,可是有些同学的认识却不同。

5.电脑演示课后练习"议一议"的内容。

6.学生任选题目进行讨论。

7.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

(1)小文能够参加公益劳动是对的,但他的想法不对。参加公益劳动是为了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不图表扬、不图回报。

(2)小英的说法是错误的。清扫街道是一项有意义的公益劳动,作为生要有社会责任感,为美化环境尽力,而且在劳动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3)小明的做法是对的。为了给别人带来方便,他不怕脏、不怕累,主动疏通下水道,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总结全课,歌曲结束

1.同学们,有一首歌唱的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积极参加公益劳动,热心公益事业,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2.师生共听歌曲《爱的奉献》,结束全课。

设计:

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

课后可以组织一次学生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如:上街擦交通护栏、到公交车站擦车、清除公共场所的垃圾等。

活动过程 :

1.活动前,要先了解一下周围的环境为学生选择好学生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2.做好活动前的动员工作,提出安全要求。

3.活动结束后做一次总结。一个小队为单位,形式不限。如广播、板报、队报、座谈会等均可。

热心公益劳动的句子 热心公益劳动心得体会四

目标

认知:

1.知道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2.懂得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情感:

愿意参加公益劳动,不怕脏和累,具有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

行为:

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标准》三至五年级“勤劳节俭”德目认知要求第五条“懂得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也是热爱劳动的表现”,和行为要求第二条“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等条目设置的。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明了什么是公益劳动和为什么要参加公益劳动。

第二部分介绍了发生在北京市十三陵的动人故事。第一件事是1958年初广大群众和伟大领袖参加修建十三陵水库的公益劳动。第二件事是1983年邓小平又一次来到十三陵水库,参加植树造林公益劳动。第三件事是1996年有个生领养小树的故事。

第三部分是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意在让学生体会公益劳动深远重大的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

本课共设四个栏目

1.课前导入  “说一说”栏目,意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中参加公益劳动的特定场景,让学生去思考和领悟公益劳动的意义。

2.课后练习“说一说”与导入  的“说一说”栏目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一个安排在之初,引人思考,一个安排在课文分析之后,引导学生由最初的行动进而有所感,有所知,有所悟,他们会体会到自己在思想上发生的变化,更会激发他们积极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

3.“议一议”栏目,意在帮助学生澄清一些思想认识上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懂得参加公益劳动要不怕脏、不怕累,一心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这是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4.“做一做”栏目,是引导学生参加一项公益劳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把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最终落实到正确的道德行为上。

教法建议:

1.课前,可以建议学生搜集报刊上关于人们参加公益劳动的消息。如:每年植树节都会有很多人们参加植树活动的信息。课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查找的资料,通过资料的交流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课后,可以利用班队会时间组织学生去参加一次公益劳动,以延伸实效。

设计示例

〈目标〉

认知:

1.知道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2.懂得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情感:

愿意参加公益劳动,不怕脏和累,具有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

行为:

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重点:

培养学生关心公益事业的热情和参加公益劳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他们懂得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还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是一种高尚的行为。

难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公益劳动的概念,能够分辨公益劳动与其他劳动的区别。

过程:

一、导入  

1.师:你参加过打扫卫生或绿化等活动吗?这些活动对公众有什么好处?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认识。

3.师:同学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课

课题:

二、明理激情

1.演示课件一(出示十三陵水库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十三陵水库是为了解决首都人民吃水用水问题而修建的。这个水库当时是由40万人不顾隆冬的严寒和盛夏的酷热,不计报酬完成了870万个工作日,只用了160天就修成了。

2. 师:在修建十三陵水库时有许多动人的故事。

3.继续演示课件一

内容:课文第三自然段--第五自然段

4.提问:为什么人们要到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有报酬吗?国事繁忙,负过重伤的周总理为什么还多次参加公益劳动?

(:为社会、为大家,不计报酬)

5.小结:为了社会的利益,为了公众的利益,人们顶着寒风,挥锹挖土,推车运石。工人来了,解放军来了,学生来了,中央领导也来了。说明大家都非常热心于公益事业。

6.师:25年之后,1983年3月12日,年近八十高龄的邓小平,迎着稀稀落落的小雪,又来到了十三陵参加植树活动。

7.学生自读课文的第二个小故事。(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8.电脑演示邓小平植树的图片,提问:邓爷爷年近八十,为什么还要参加植树活动呢?

(为了保护十三陵的环境,改善首都周围的环境,造福社会、造福子孙后代。)

:造福社会

9.师:1996年的一天,一位记者来到十三陵,发现那里的许多树因无人管理而生长不良,就发起了一个"领养树"的活动。有个生也领养了一棵树。

10.电脑演示生领养小树的图片,提问:这个生为什么要领养树木?

11.小结: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陶冶情操 美化心灵)发生在十三陵的这个故事有开端,但没有结尾,而且永远不会有结尾。这样的故事,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在祖国的每一个地方。

三、深化认识

1.师:课前,同学们调查了许多关于人们参加公益劳动的资料,我们相互交流一下。

2.学生分小组介绍自己找到的资料。

3.提问:

通过刚才的学习,谁能说说为什么要参加公益劳动?你参加过哪些公益劳动?说一说当时劳动的情景和劳动后的感受。

4.小结并过渡:

参加公益劳动是为了公众的利益,可是有些同学的认识却不同。

5.电脑演示课后练习"议一议"的内容。

6.学生任选题目进行讨论。

7.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

(1)小文能够参加公益劳动是对的,但他的想法不对。参加公益劳动是为了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不图表扬、不图回报。

(2)小英的说法是错误的。清扫街道是一项有意义的公益劳动,作为生要有社会责任感,为美化环境尽力,而且在劳动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3)小明的做法是对的。为了给别人带来方便,他不怕脏、不怕累,主动疏通下水道,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总结全课,歌曲结束

1.同学们,有一首歌唱的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积极参加公益劳动,热心公益事业,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2.师生共听歌曲《爱的奉献》,结束全课。

设计:

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

课后可以组织一次学生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如:上街擦交通护栏、到公交车站擦车、清除公共场所的垃圾等。

活动过程 :

1.活动前,要先了解一下周围的环境为学生选择好学生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2.做好活动前的动员工作,提出安全要求。

3.活动结束后做一次总结。一个小队为单位,形式不限。如广播、板报、队报、座谈会等均可。

推荐阅读:

  2025年骆驼祥子读书心得体会200字4篇(精选)

  2025年观察植物心得体会(精选15篇)

  2025年读书心得体会党史和感想 读书感想心得体会(大全12篇)

  数学教师线上教学心得体会(五篇)

  教师培训心得体会1000字实用(六篇)

  最新幼儿园教师个人工作心得体会(5篇)

热门标签: 心得体会
最新热心公益劳动的句子 热心公益劳动心得体会四篇(模板).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为您推荐

最新销售员转正自我鉴定总结 销售员转正自我鉴定(4篇)

销售员转正自我鉴定总结 销售员转正自我鉴定一在我们岗位上一切都是靠自己的业绩说话的,不看资历,不看年龄,更不会看经验,唯一看的就是最终的业绩,想要转正也是需要达到业绩标准才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销售员,在开始的时候我的小树能力可以说是拙劣一场,做的不好也不够稳

自我鉴定2024-06-01

最新医生试用期转正自我鉴定 医生试用期转正自我评价(3篇)

医生试用期转正自我鉴定 医生试用期转正自我评价一首先,我主动加强政治学习,除了经常看电视、看报纸、关心时事政治外,我还自觉树立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其次理论学习还要在行动上落实,注重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时刻用其来约束自身行为,改正不良

自我鉴定2024-06-01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全面振兴新突破注入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要从理论上认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发展重点,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辽宁振兴发展新优势。

行政公文范文2024-11-28

最新中职生自我鉴定600字(八篇)

中职生自我鉴定600字一通过四个月的实习,我得到了一次较全面的、系统的锻炼,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在新艺的实习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的同事如此的渴求成为一位知识比较丰富、能力比较全面的、能倾听别人心声的人。作为他们的朋友,我惟有仔细倾听、

自我鉴定2024-06-01

中专学生军训自我鉴定(3篇)

中专学生军训自我鉴定一我们90后大多数都是温室里成长的花朵,没有在艰苦的环境中生活过,一开始军训的时候感觉特别不适应,训练令人又累又痛,整天浸泡泡在自己的汗水中,所做的一切都要听从命令,不能随心所欲,前面两天的训练都让我感觉很烦躁。所幸,我一直坚持了下来,

自我鉴定2024-06-01

最新转正自我鉴定50字 银行转正自我鉴定(6篇)

转正自我鉴定50字 银行转正自我鉴定一当踏上新的工作岗位,面临全新的工作环境时,等同于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在工作中感到无所适从。面对这种被动的局面,我迅速转变思想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积极适应环境。为了尽快完成从学生到幼儿园一线教师的角色转变,在不断学习幼儿

自我鉴定202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