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传播研究综述范文(汇总16篇)

更新时间:2024-01-10 17:21:51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城市文化传播研究综述范文1

一、文献综述

笔者通过对CNKI进行检索,发现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一共14篇,这说明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国内学者的充分重视。根据笔者统计CNKI搜索结果,近几年国内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集中在几个方面,《基于旅游需求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v^,20_),以淮安为例,认为淮安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以终端市场的需求为核心,运用主题化、个性化、多样化、生态化开发策略;《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张建忠,20_),从饮食文化的审美构成要素入手,分析了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与途径;《试析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杨丽,20_),认为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把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无疑会形成旅游业的又一个开发热潮,要适应市场变化,把握旅游餐饮消费的潮流和趋势,注重旅游者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深层次挖掘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多种特色饮食文化旅游,提高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促进餐饮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浅议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樊玲、洪锋,20_),认为饮食文化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开发利用饮食文化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可加快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促进饮食文化的进一步繁荣,要充分利用饮食活动所占有的空间和时间,大力开展旅游活动,以实现饮食业与旅游业的双赢;《宁波传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胡一旻,20_),认为饮食文化资源与旅游业发展关系密切,分析了宁波传统饮食文化资源的特点和现状,论述了宁波传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并对如何开发宁波传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初步探讨;《挖掘民族饮食文化,丰富云南旅游资源》(黄继元,20_),认为云南民族菜肴是中国饮食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应该继承和发扬,并且它在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培育旅游支柱产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提出了挖掘云南民族饮食文化的思路;《四川佛教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毛震,20_),认为佛教饮食文化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独特的佛教旅游资源,四川地区佛教旅游资源丰富,开发佛教饮食文化可与发展佛教旅游相互促进。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尚未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研究居于表面化,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营销学的角度,探讨泰安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研究意义及泰安饮食资源状况

(一)研究意义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现象,饮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它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要,促进旅游地的经济发展,在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地方特色饮食可以满足旅游者口腹之欲、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和好奇的心理、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要、作为旅游购物品。[1]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饮食作为旅游六要素之一,在旅游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时,可以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拉动当地农业、餐饮业、制造业的发展。

泰山雄伟壮丽,成为中国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底蕴丰厚,泰山饮食文化同样博大精深,加大对泰山饮食文化的开发力度,有利于更深刻地挖掘泰山文化内涵,使游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感受泰山的浩瀚与深邃。

(二)泰安饮食资源状况

泰安地处我国古代齐鲁大地的腹地,其饮食文化属我国四大菜系的鲁菜系。中国历代都有对泰山的封典祭祀,由此而形成的泰山祭祀性的饮食文化一脉传承,至今仍绵延不断。泰安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其位于华北大平原的东部、山东省的中部,北依济南,南接孔子故里曲阜,因此泰安的饮食文化深受济南菜和孔府菜的影响。泰安属泰山所在地,泰安的饮食文化有着明显的泰山文化的痕迹,泰山是一座神山、圣山,包罗万象,以其博大的胸怀接纳着人世沧桑,佛、道、儒相安于泰山,泰安的饮食文化必然有佛、道、儒文化不同程度的渗入,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洋洋大观的泰安饮食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各种文化兼蓄并存。泰安依托于泰山,泰山的物产是泰安特色菜的主要用料来源,泰山的儒、道、佛文化又从素食方面对泰安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外延,使得泰安菜呈现出多样而质朴的特点。以泰山物产和泰山儒、佛、道文化为基本内涵的泰安饮食文化主要表现为泰山豆腐宴、泰山药膳宴、泰山野菜宴、泰山赤鳞鱼等。

不同文化的聚拢,促成了泰安丰富多样的特色饮食,主要有泰安煎饼、野菜宴、东阿阿胶、泰山女儿茶、泰山板栗、泰山灵芝等。

三、泰山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专门经营具有地方特色餐饮的酒店不多,地方餐饮质量较低

国内外游客来到泰山,除了感受泰山的雄伟壮丽、探寻历代帝王在泰山上留下的足迹、体验泰安的民族风情外,同时对依托于泰山文化底蕴下的泰安的饮食充满了期待,对此,并没有引起泰安政府和旅游行业的重视,“正宗四川风味”、“沙县小吃”、“佛跳墙”、“韩国休闲餐厅”、“哈尔滨餐厅”、“客家水煮鱼”、“东北餐馆”等餐厅在泰城林立,而“鲁菜馆”仅有“泰山一家人”一家连锁餐厅,对于以“泰安名吃”命名的正规餐厅却几乎没有,泰安^v^聚居区最为著名的早餐———糁,只在路边的小摊位有,却没有环境优雅、制作工序精良的正规饭店,没有打造属于泰安的字号,同样泰安煎饼、泰山赤鳞鱼、泰山豆腐宴都没有形成自己的字号,没有专门的饮食文化管理部门,这种现象时间长了,易使本地独有的工艺和技术慢慢退化,宝贵的本地饮食文化旅游资源逐渐消失;有一些经营者单纯追求利润,在工艺和选料以及加工上偷工减料,使游客花了钱却品尝不到正宗的泰安美食,从而对泰安饮食大失所望,严重影响了泰安饮食文化的口碑。

(二)宣传力度不够,营销体系不完善

“山东煎饼”、“东阿阿胶”闻名中外,泰安因依托于泰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拥有“泰山豆腐宴”、“泰山药膳宴”、“泰山煎饼”、“泰山板栗”、“泰山三美”、“泰山野菜宴”等独一无二的饮食资源,游泰山、品泰安美食成为游客游玩的主要目的,但如此优越的先天条件却并没有得到政府和业内人士的重视,对泰安饮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进行整合营销。人们谈到北京,就能想到“全聚德烤鸭”等老字号;来到重庆,说起火锅,就能想到“德庄”、“小天鹅”等火锅名店;提起扬州的早茶文化,那肯定离不开“富春茶社”,提起泰安,却没有一家代表泰安当地特色饮食文化的餐饮名店,所以,必须加大泰安饮食的宣传力度,将泰安饮食文化作为一个品牌来包装,完善营销体系,实现泰安餐饮文化与旅游业协调发展,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2]

(三)文化内涵挖掘不到位,参与性不强

目前泰安餐饮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开发主要以品尝美味佳肴为主,开发者忽视了菜肴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游客已不满足于吃饱、吃好,而是追求吃得有品位,所以挖掘饮食背后的文化是适应市场需求所必须的。泰山作为国人心目中的神山、圣山,受到历代帝王、文人墨客的顶礼膜拜,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泰安的饮食文化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对于游客来说,能够亲身体验菜肴的制作会得到更大的满足,这方面应该引起泰安饮食企业的重视。

四、泰安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基于上述基础,笔者对泰安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思路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推进区域旅游合作,实现泰安饮食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

将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泰山、济南饮食资源进行整合营销,充分利用“山水圣人线”的优势,推出“品孔府宴、尝泰山煎饼、饮泰山女儿茶、感受济南菜”的饮食线路。

(二)推出饮食文化旅游专项产品

1.泰山农家乐体验游

“农家乐”是一种依托农业的“寄生”产业。因此,“农家乐”不是毁农造景,而是以农为景;不是抛弃农业原有的生产价值,简单追求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而是在农业原有的生产价值基础上,增加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

泰山北麓“农家乐”已颇具规模,“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农业观光休闲游正在成为都市人群休闲消费的时尚,泰山野菜、泰山炒鸡、泰山山珍正是发展泰山农家乐体验游的优良先决条件。泰安要充分利用泰山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泰山北麓清幽的农户庭院,以农户的菜园、花园、果圃、鱼塘,配合上泰山悠久的文化氛围和民风民俗,如泰山封禅文化、东岳庙会等,要让游客动手采摘菜园、果园的菜品、果品,这些成为游客的用餐原料;要为游客准备野鸡蛋、板栗、核桃等“农”味十足的土特产供游客选购带回家。

2.泰山豆腐宴专线游

泰山有三美“白菜、豆腐、水”,泰山豆腐被誉为“泰山神豆腐”,豆腐宴大概始于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祭祀时,“食素斋,整洁身心”。经过历代厨师的挖掘整理,泰山豆腐宴已成为鲁菜中的一朵奇葩。宴会时有多达150多道豆腐菜可供选择。以豆腐为主料烹制的名菜有:一品豆腐、八仙瑶池聚会、佛手豆腐、人参豆腐、芙蓉豆腐、荷花豆腐等,色香味形,美仑美奂。泰安开发豆腐宴旅游专线,让游客在品泰山豆腐宴尝泰山美食的同时,遐想帝王封禅泰山时的情形。

3.在现有泰山观光游中添加饮食文化元素

泰山文化底蕴深厚,饮食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元素,在对泰山进行旅游开发时,在泰山观光游中添加饮食文化元素,使游客在感受泰山雄伟的自然风光的同时,体味泰山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内涵,得到心灵的净化与灵魂的升华,泰山野菜宴、豆腐宴食用历史悠久,始于古代帝王来泰山封山祭祀时“食素斋,整洁身心”。如“在体验泰山封禅文化的同时,感受豆腐宴、野菜宴”,则一定能给泰山旅游增添更多的乐趣。

4.大力开发饮食类购物品

泰山当地特产丰富,有泰山煎饼、泰山女儿茶、泰山板栗、泰山灵芝等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各种品质优良、品种多样的饮食类购物品,可以考虑自建直营店、零售店并且通过与旅游购物店合作,销售独具特色的泰山饮食类购物品,作为游客返家携带当地特产或旅游观光式购买,通过游客的无意识营销,对泰山饮食类购物品进行推广,同时实现宣传泰山文化的双赢效果。

5.兴建泰安美食文化街

政府应发挥其宏观调控能力,建立泰安饮食文化一条街,美食街的整个设计要结合泰山封禅文化、民俗文化,如泰山石敢当信仰、泰山山神崇拜、东岳庙会等,使游客置身于泰山浩如烟海的文化氛围中品尝泰安美食,让游客对泰山美食在口感和内涵上都被吸引,同时结合泰山东岳庙会,借助泰山东岳庙会的影响力,策划泰安美食节,借此平台宣传泰安美食。

6.宗教饮食文化体验游

泰山佛、道、儒三教合一,普照寺、灵岩寺成为泰山佛教的神髓所在,开发佛教素食文化体验游,使游客体验泰山佛教的空灵和浩瀚;碧霞祠、岱庙为道教神灵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神府,给了无数善男信女以寄托,定期举办道教饮食养生论坛,在提高现代人养生意识的同时,宣传泰安饮食文化及宗教文化。

7.加大泰安饮食文化的宣传力度

城市文化传播研究综述范文2

一、封面

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

二、目录

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章节条目:五号宋体。

行距:单倍行距。

三、论文题目: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

四、中文摘要

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

3、字数:300字左右。

4、行距:20磅

5、关键词:四号宋体,加粗。

词3—5个,每个词间空一格。

五、英文摘要

1、ABSTRACT:小二号TimesNewRoman。

2、内容字体:小四号TimesNewRoman。

3、单倍行距。

4、Keywords:四号加粗。

词3—5个,小四号TimesNewRoman。词间空一格。

六、绪论: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内容5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七、正文

(一)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二)安保、管理类毕业论文各章节按照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

章:标题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节:标题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一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

二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

三级标题序号如:.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四级标题序号如:(1)(2)(3)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五级标题序号如:①②③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医学、体育类毕业论文各章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次格式为:1xxxx(小2号黑体,居中)xxxxxxxxxxxxxx(内容用4号宋体)。

(3号黑体,居左)xxxxxxxxxxxxx(内容用4号宋体)。

(小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4号宋体)。

①xxxx(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a、xxxx(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三)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

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

表格允许下页接续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xx”。

(四)插图

每幅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

图应在描图纸或在洁白纸上用墨线绘成,也可以用计算机绘图。

(五)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编排序号。

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表、公式()等。

文中的阿拉伯数字一律用半角标示。

八、结束语: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内容3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九、致谢: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十、参考文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内容8—10篇,五号宋体,行距:20磅。

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

十一、附录(可略去):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英文内容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单倍行距。

翻译成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内容五号宋体,行距:20磅。

十二、提示

论文用A4纸纵向单面打印。

页边距设置:上,下,左,右。

城市文化传播研究综述范文3

摘要

为转型中的传统媒体包括新兴媒体在内,都不容忽视也不会放弃的一大市场。细观近年来媒体融合转型的实践可以发现,依托报业衍生积累 平台做活动,依托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资源做活动,依托媒体的公信力做活动,既是行之有效的媒体融合发展方式,也是媒体经营转型的需求和路 径。基于当前时代背景,接下来对国内与国外报业媒体融合活动转型的文献进行综合性叙述。

关键词:媒介融合;媒介传播;跨介传播;

1 国内研究现状

支庭荣(20_)认为,媒体融合的本质是新闻信息领域发生的组织形态、事业样态、行业生态的重组、重构、再造,涉及内容生产、渠道平 台、经营管理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改革深水区。新媒体最重要的特征是资本和技术的复合体,我国媒体融合的内在演化逻辑是技术推动 组织创新,媒体融合的方向不一定是资本密集型媒体,却一定是技术密集型媒体。基于技术-组织创新的演化路径,媒体融合的趋势是在数字化 的轨道上重建现代传播体系,并成为国家现代化治理中的一部分。

权玺,李斐飞(20_9)认为,未来媒体的衍化方向是复杂生态,而平台生态 系统承载着媒介复杂性进化历程的稳态秩序结构。平台媒体不仅自成生态体系,同时遵循着递归式结构复杂性规则,一端向下延伸出更加微小的 内部子生态要素和系统构建,一端向上扩展参与构成更大范围的外展式媒介生态。

喻国明(20_)认为,全媒体时代融合的趋势是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而突破媒介融合困境,探索新技术、增进可供 是媒体当前的主要任务。高效的媒体融合不仅是体量的增加,还应该提升媒体可供性的过程,才能将媒体从内容生产到内容分发,全面转向可扩 展作业,节约生产成本的同时,使媒体的影响力和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崔健(20_)在对重报集团的新闻内容生产和运营监管服务平台项目的实践中总结到,这一平台项目作为媒体数字化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战 略的基础性重大工程,促使企业实现了管理方式的根本改变,从过去以静态管理、事后管理为主,向以动态管理、事前事中全过程、全流程的数字管理转变。

吴志远、罗志刚(20_)通过对上海报业、大众报业、浙江报业、湖南广电和南方报业5家地方重点媒体集团融合发展的案例分析,提出产业的转型升级最终需要落实到企业的转型升级上。产业变迁的源头来自于企业内部创新,这些新闻媒体集团的融合进程能够取得一定成效,并得到从国家到地方的支持,正是源于从产业发展视角应对目前的传媒业大变革,形成独具特色的融合发展模式,可大体分为新项目带动型、资源重 组先导性、跨界融合型、强势内容驱动型和媒体品牌拓展型等。按照产业发展规律,产业发展的源头是新产品和新流程的采用,而新产品和新流 程往往产生于企业的研发活动。业务创新需要有新型的生产关系配合,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新的资源配置战略支持,企业需要对内部体制机制做出变革以适应创新。

郑强(20_)对烟台日报集团实施全媒体战略的探索中总结到,要以构建全媒体化数字信息平台为轴心,同时配合整合传播力、全媒体营销 两个关键点,平台前端内容生产线聚合信息、后端的传播链条裂变信息,将海量的媒体产品通过平台分流给n个终端,对终端背后不同的受众群 体形成新营销态势。经过这几年的实践,以全媒体化为特征的媒介体融合,己经从最初的内容、渠道等初级层面的改变,深入到组织、产权融合以及媒体资源融合。

城市文化传播研究综述范文4

[论文摘要]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大众媒介跨文化传播的日益发展,现代大学生的文化意识也多样化了。基于此,文章对于跨文化传播给现代大学生服饰、饮食、节日、娱乐文化意识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传播;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

“鱼是否知道自己是湿的?”这是文化、媒介评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不知道”。鱼的生存是由水决定的,只有在没有水的情况下,鱼才会感觉到自己的处境。这个例子对于人和大众媒介来说是同一个道理。媒介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以至我们经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更感觉不到它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媒介向我们传递信息,给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兴高采烈,让我们烦恼困惑。媒介改变我们的情绪,挑战我们的文化意识,侮辱我们的理智。

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变为“地球村”的今天,大众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在改变传统文化边界,拓展文化空间的过程中,推进着跨文化传播,进行着文化的整合,同时也携带着政治与资本的力量,推行着文化霸权主义。

跨文化传播是一种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现象,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各种文化正是由于不断地吸收不同文化的有益因素,使自己不断得到更新、丰富和发展。

追求浪漫、追求美、追求时尚、追求新形式和新鲜内容,喜欢模仿别人的东西、适应性强、价值观和审美观灵活的、代表一个时代的现代大学生正在成为吸收跨文化传播养分的主力军。我们的各类文化意识也随着跨文化传播的潮流而打破了本土文化的界限。具体说来,跨文化传播对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服饰文化意识的影响

公元前221年以后,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织品通过贸易进入欧洲,十字军东征促使西欧人广泛地了解东方的古老文明。从此东方文化开始影响欧洲中世纪人们的服饰。中国织物光泽华丽的外观、豪华的金银线刺绣与欧洲人对神的崇拜心理一拍即合。尤其在l3世纪,随着西方和东方贸易的不断加强,形成了欧洲人热烈追求东方服饰的热潮,女装衣服的领、袖、衣边均出现模仿绣花的形式。因此,中国袍装和装饰对后来的西欧服装的演变和更新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可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跨文化传播对各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的。而现在,“欧美流”和“韩流”在中国迅速蔓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充满活力、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现代大学生,常常把具本民族特色的传统衣服叠放在箱子里,成为追逐“欧美版”“韩版”潮流的主力军。

几年前,在年轻人中间兴起美国黑人的“街舞热”,在我们校园则引起穿HIP—HOP服饰的浪潮。在校园里,无论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男生或女生,都流行穿宽大的休闲T恤、肥大的裤子和滑板鞋。几年来,随着韩剧越来越多的播放,走在校园里,身旁飘过的、一身精致时尚韩版服装打扮的个性男女越来越多。韩剧给人印象最深的除了剧中女美男俊的主角、催人泪下的煽情剧情外,还有男女主角青春亮丽的各色服饰。现在“韩国风”征服了无数年轻人,让欧美时尚成功的亚洲化。

突出自由自在的个性,即不像西方服饰那么开放、又没有东方服饰那么的过于保守,注重精美的细节处理,简约而含蓄、大方,经典又不失时尚、朴实,闲适中透露出高雅,适合各种场合穿着的休闲、舒适的韩服符合具有追求完美、自然轻松、无拘束的浪漫休闲心态的,还在校园学习生活又渴望时尚个性的现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因此,风靡流行的韩服成为了现代大学生的首选。

大学生们也喜欢佩戴韩剧里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首饰,喜欢金黄色的、剪得千奇百怪的韩版发型,还喜欢像韩剧中的女主角一样着鲜艳的眼影,抹光泽的唇膏,以此炫出自己的青春。

由此可见,跨文化传播使大学生的服饰文化意识更多样化、个性化和色彩化了。

二、对饮食文化意识的影响

饮食文化,从本质上说,不是指这个人和那个人在餐饮上应该做出哪种选择,它指的是隐藏在人们心里的东西;如共同的历史背景、民族文化的基础;指的是人们在这个方面连续重复的群体实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为了生存,曾发明很多加工食物的工具以及各种烹饪技巧和食用方法,并把这些技巧和食用方法利用各种符号传播给别人。也正是因为这些饮食文化的传播,人类积累了丰富的饮食习俗、典故、思想和理念。

信息交流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很大,特别是跨文化交流对各族人民的饮食文化意识的影响更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及饮食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长盛不衰,是因为,不仅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传播交流,同时又积极吸收海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文化。

从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到现在的大众传播媒,跨文化传播和交流不断地影响我们的饮食文化,断地更新我们的饮食文化意识。在古代漫长的岁月中,商业贸易传播和宗教传播是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而现在各大众传播媒介也成为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20_年笔者刚进大学的时候,同学们中间去肯德鸡、百富、德克士等西式餐厅就餐的情况不是很普遍。但随着乌鲁木齐西式餐厅的增多,西式食品价格也随之下降,在校园里,学生去装修豪华、优雅的肯德鸡、德克士、西饼屋等西式餐厅消费成了一种时尚。在各种节日里,同学们很喜欢去环境舒适、给我们新鲜感的西式餐厅,享受给我们带来新滋味的西式食品。最近,随着“韩流”热在中国的出现,各式各样韩国料理的美味也飘到了我们的身边。像西餐很快成为我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那样,不久,韩餐也将成为我们饮食文化意识的另一个新内容。

三、对节日文化意识的影响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特色的各种节日。如圣诞节是西方人的最大节El,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是信仰^v^教的少数民族的最主要节日。随着各民族和各国之间跨文化交流和大众媒介的跨文化传播的日益增多,其他民族的一些节日不同程度地融进了我们的节日文化。特别是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和父亲节等典型的西方国家的节日,在新疆的各民族人中尤其是年轻大学生中很流行和普及。

每次圣诞节,不论是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还是其他学院的学生,都会用圣诞树和圣诞礼物把教室和宿舍装饰得非常漂亮,门和玻璃上贴着“MerryChrist.mas”的贴纸,并相互发短信来庆祝。情人节是追求和向往浪漫爱情的现代大学生的另一个重要节日,母亲节和父亲节则是我们向父母表达孝心的重妻节日。总之,这些典型的西方节日已成为大学生节日文化意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对休闲娱乐文化意识的影响

年轻人都特别重视娱乐活动。尤其是在校园重重的学习压力下,在做不完的作业之中忙来忙去的大学生,特别渴望参与轻松愉快的娱乐活动。几年前,校园里主要盛行的娱乐活动是去操场打球,在安静的树林里跟朋友聊天、看小说,晚上则去操场沿着跑道跑两三圈或散步,或去看学校搞的各类晚会。

城市文化传播研究综述范文5

[论文摘要]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大众媒介跨文化传播的日益发展,现代大学生的文化意识也多样化了。基于此,文章对于跨文化传播给现代大学生服饰、饮食、节日、娱乐文化意识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传播;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

“鱼是否知道自己是湿的?”这是文化、媒介评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不知道”。鱼的生存是由水决定的,只有在没有水的情况下,鱼才会感觉到自己的处境。这个例子对于人和大众媒介来说是同一个道理。媒介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以至我们经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更感觉不到它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媒介向我们传递信息,给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兴高采烈,让我们烦恼困惑。媒介改变我们的情绪,挑战我们的文化意识,侮辱我们的理智。

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变为“地球村”的今天,大众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在改变传统文化边界,拓展文化空间的过程中,推进着跨文化传播,进行着文化的整合,同时也携带着政治与资本的力量,推行着文化霸权主义。

跨文化传播是一种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现象,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各种文化正是由于不断地吸收不同文化的有益因素,使自己不断得到更新、丰富和发展。

追求浪漫、追求美、追求时尚、追求新形式和新鲜内容,喜欢模仿别人的东西、适应性强、价值观和审美观灵活的、代表一个时代的现代大学生正在成为吸收跨文化传播养分的主力军。我们的各类文化意识也随着跨文化传播的潮流而打破了本土文化的界限。具体说来,跨文化传播对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服饰文化意识的影响

公元前221年以后,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织品通过贸易进入欧洲,十字军东征促使西欧人广泛地了解东方的古老文明。从此东方文化开始影响欧洲中世纪人们的服饰。中国织物光泽华丽的外观、豪华的金银线刺绣与欧洲人对神的崇拜心理一拍即合。尤其在l3世纪,随着西方和东方贸易的不断加强,形成了欧洲人热烈追求东方服饰的热潮,女装衣服的领、袖、衣边均出现模仿绣花的形式。因此,中国袍装和装饰对后来的西欧服装的演变和更新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可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跨文化传播对各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的。而现在,“欧美流”和“韩流”在中国迅速蔓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充满活力、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现代大学生,常常把具本民族特色的传统衣服叠放在箱子里,成为追逐“欧美版”“韩版”潮流的主力军。

几年前,在年轻人中间兴起美国黑人的“街舞热”,在我们校园则引起穿hip—hop服饰的浪潮。在校园里,无论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男生或女生,都流行穿宽大的休闲t恤、肥大的裤子和滑板鞋。几年来,随着韩剧越来越多的播放,走在校园里,身旁飘过的、一身精致时尚韩版服装打扮的个性男女越来越多。韩剧给人印象最深的除了剧中女美男俊的主角、催人泪下的煽情剧情外,还有男女主角青春亮丽的各色服饰。现在“韩国风”征服了无数年轻人,让欧美时尚成功的亚洲化。

突出自由自在的个性,即不像西方服饰那么开放、又没有东方服饰那么的过于保守,注重精美的细节处理,简约而含蓄、大方,经典又不失时尚、朴实,闲适中透露出高雅,适合各种场合穿着的休闲、舒适的韩服符合具有追求完美、自然轻松、无拘束的浪漫休闲心态的,还在校园学习生活又渴望时尚个性的现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因此,风靡流行的韩服成为了现代大学生的首选。

大学生们也喜欢佩戴韩剧里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首饰,喜欢金黄色的、剪得千奇百怪的韩版发型,还喜欢像韩剧中的女主角一样着鲜艳的眼影,抹光泽的唇膏,以此炫出自己的青春。

由此可见,跨文化传播使大学生的服饰文化意识更多样化、个性化和色彩化了。

二、对饮食文化意识的影响

饮食文化,从本质上说,不是指这个人和那个人在餐饮上应该做出哪种选择,它指的是隐藏在人们心里的东西;如共同的历史背景、民族文化的基础;指的是人们在这个方面连续重复的群体实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为了生存,曾发明很多加工食物的工具以及各种烹饪技巧和食用方法,并把这些技巧和食用方法利用各种符号传播给别人。也正是因为这些饮食文化的传播,人类积累了丰富的饮食习俗、典故、思想和理念。

信息交流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很大,特别是跨文化交流对各族人民的饮食文化意识的影响更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及饮食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长盛不衰,是因为,不仅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传播交流,同时又积极吸收海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文化。

从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到现在的大众传播媒,跨文化传播和交流不断地影响我们的饮食文化,断地更新我们的饮食文化意识。在古代漫长的岁月中,商业贸易传播和宗教传播是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而现在各大众传播媒介也成为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20_年笔者刚进大学的时候,同学们中间去肯德鸡、百富、德克士等西式餐厅就餐的情况不是很普遍。但随着乌鲁木齐西式餐厅的增多,西式食品价格也随之下降,在校园里,学生去装修豪华、优雅的肯德鸡、德克士、西饼屋等西式餐厅消费成了一种时尚。在各种节日里,同学们很喜欢去环境舒适、给我们新鲜感的西式餐厅,享受给我们带来新滋味的西式食品。最近,随着“韩流”热在中国的出现,各式各样韩国料理的美味也飘到了我们的身边。像西餐很快成为我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那样,不久,韩餐也将成为我们饮食文化意识的另一个新内容。

三、对节日文化意识的影响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特色的各种节日。如圣诞节是西方人的最大节el,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是信仰^v^教的少数民族的最主要节日。随着各民族和各国之间跨文化交流和大众媒介的跨文化传播的日益增多,其他民族的一些节日不同程度地融进了我们的节日文化。特别是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和父亲节等典型的西方国家的节日,在新疆的各民族人中尤其是年轻大学生中很流行和普及。

每次圣诞节,不论是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还是其他学院的学生,都会用圣诞树和圣诞礼物把教室和宿舍装饰得非常漂亮,门和玻璃上贴着“merrychrist.mas”的贴纸,并相互发短信来庆祝。情人节是追求和向往浪漫爱情的现代大学生的另一个重要节日,母亲节和父亲节则是我们向父母表达孝心的重妻节日。总之,这些典型的西方节日已成为大学生节日文化意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对休闲娱乐文化意识的影响

年轻人都特别重视娱乐活动。尤其是在校园重重的学习压力下,在做不完的作业之中忙来忙去的大学生,特别渴望参与轻松愉快的娱乐活动。几年前,校园里主要盛行的娱乐活动是去操场打球,在安静的树林里跟朋友聊天、看小说,晚上则去操场沿着跑道跑两三圈或散步,或去看学校搞的各类晚会。

城市文化传播研究综述范文6

阿卜杜克热木·穆萨[1](20_)在《王朔小说的人物悲剧研究》文中认为王朔是八九十年代文坛无法绕开的一位作家,其小说语言和题材在当时文坛掀起了一股热潮。本文从王朔个人成长经历及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转型的时代大背景切入,深入探讨其小说人物所体现出的悲剧色彩,并由此延伸开来,探究人物悲剧性背后王朔个人文化立场矛盾,这种矛盾一方面呈现为其自身内部的大众文化立场与精英文化立场矛盾;另一方面是其书写的现代性与无法割舍的传统文化基底的矛盾。首先,论证人物悲剧与大院空间的关系,从大院的建立和变迁出发研究其对人物悲剧的影响。其次,论证人物悲剧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从改革开放初期特定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及思想观念的变革出发,研究社会背景对人物悲剧的影响。另外,论证以顽主为代表的王朔小说中男性主人公的悲剧,他们成长于大院,历经剧烈的社会变动,从共和国新贵变成了生活中的迟到者,又面临地理与精神故乡的双重缺失,导致成为现代社会的零余者。再次,论证王朔小说中的女性悲剧,以纯情的拯救者和钟情者两类女性人物角色为代表,探究其悲剧的具体表现。最后,论证人物悲剧与作家文化立场之间的关系,从王朔个人文化立场矛盾出发,进一步深挖其小说人物与他文化立场矛盾之间的关系。总之,大院的建立与变迁以及特定时期的社会背景造成了王朔个人文化立场的矛盾,这种矛盾体现在他内心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矛盾,在作品中则表现为现代书写与传统文化基底之间的矛盾。当这种矛盾通过具体的人物表现出来时,就导致了顽主迟迟无法融入社会而成为生活的迟到者和现代社会的零余者,而女性人物作为男性视角下的女性角色登场,从一开始只是作为一种“标尺”和“工具”,他们的悲剧也是不言而喻的。王朔小说的人物悲剧自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从中我们既要看其对表现一代青年人的挣扎以及对丰富当代文学多样性的价值,也要认清其中的颓废消极色彩并加以规避。

张以婷[2](20_)在《接受美学视野下中式黑色幽默诗学特质研究 ——以王朔作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黑色幽默在中国文坛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中国当代作家将黑色幽默的表达手法纳入文学创作,开辟了中国黑色幽默小说的新局面。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黑色幽默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一方面黑色幽默在中国的接受迎合读者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黑色幽默传入中国后,促进了幽默文体的转型,作家在创作中打破和谐的审美追求,突出荒诞的主题。第二章讨论中西方黑色幽默的共同诗学特质,体现中国作家对西方黑色幽默的学习与借鉴。第三章分析作家王朔作品中黑色幽默的诗学特质,体现黑色幽默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以及作家个人的黑色幽默风格。第四章讨论中国独异的黑色幽默诗学特质,通过中西方黑色幽默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国黑色幽默小说的创作受到西方黑色幽默的直接影响,二者虽有共同的诗学特质,但由于中国特殊的接受背景,作家们在黑色幽默文体的创作中,又融入了本土特色,形成中国黑色幽默的独特风格。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以接受美学为指导,以读者视角为主,通过中西方比较,讨论中国黑色幽默所具有的诗学特质,最终得出结论,对于任何外来文化的吸收,都应当兼收并蓄,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土壤融合创新,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正如黑色幽默在中国当代作家的学习和再创造后,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黑色幽默。

张珊珊[3](20_)在《“第三代”京味小说研究 ——以王朔的创作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旨在以王朔的创作为例研究第三代京味小说,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确定“京味”的内涵,梳理“京味”小说流变;分析王朔小说中的“京味”元素及其文化成因;分析第三代京味小说对于前两代京味小说的传承以及发展。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比较分析前人研究,界定本文对于京味小说内涵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简述京味小说的代际演变,引出第三代京味小说及其代表作家王朔,并进一步分析王朔的创作对于第三代京味小说的意义。第二部分,分析王朔小说中所蕴含的京味元素及其背后的文化成因。首先,王朔等第三代京味作家的京味元素具体包括顽主形象、调侃式的京味语言和颠覆崇高的创作风格三部分。其中顽主群像可分为边缘者、享乐者和探索者三类;第二,调侃式的京味语言呈现出消解权威性、模仿的幽默、口语杂烩等特点,既与以老舍为代表的传统京味小说有一定的传承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第三,文学创作风格上,王朔追求真实和自然,颠覆崇高,消解载道。王朔小说中京味的文化成因,具体包括脆弱而盲目的优越感和社会变动带来的失落感。在文化心态上,大院文化的繁荣及衰落催生了顽主们没落的贵族心态,他们一方面有着盲目的优越感,一方面面对现实又产生了深深的自卑。第三部分,分析第三代京味小说对于前两代京味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首先,从关注小人物、民间口语写作、关注个体自尊三个方面分析了第三代京味小说对于京味传统的传承。其次,第三代京味对于前两代京味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语言风格上,第三代京味小说发展了传统京味小说在语言风格上的幽默,并将其发展为京味式的调侃风格;第二,人物形象上,第三代京味小说将传统京味小说中的老北京“侃爷”形象发展成一系列的顽主群像;第三,第三代京味小说借助影视媒介,并在创作中引入市场化导向的商业意识,推动了京味小说在新时代的复苏和发展。

张伟[4](20_)在《王朔影视剧作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朔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最有争议的作家,影视剧创作在其创作生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王朔影视剧作品的研究也是文艺界备受关注的一个焦点。王朔影视剧作的研究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对影视文本内容的研究,即内涵研究;另一类是针对^v^王朔电影年^v^所做的研究,即外延研究。通过对这两类研究的简要回顾,总结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和一些代表性观点。

李佳坤[5](20_)在《王朔论》文中认为对于王朔的整体性观照,需要有阶段性的划分标准,为了避免造成“时间标准”的硬性切分与社会文化发展不一致的矛盾,本文以“作品对社会影响力”为阶段划分的标准,努力做到对王朔全面、客观的阐释。纵观王朔整个创作历程中表现出的“冷——热——冷”的事实,这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文学创作水平的表现,而是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文化转型、人们心理变化与文化传播方式多样化等诸多复杂的综合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将王朔置于历史、社会、文化的三维坐标中,以王朔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冷——热——冷”的文学现象为基本论述线索,对王朔进行整体论述。本论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讨论了王朔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无可归属”的存在,据此提出王朔的研究价值,爬梳了王朔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并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正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立足王朔早期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分析,论证王朔早期处于中国文坛与文学市场边缘的原因。首先,以《空中小姐》《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两部王朔早期文学作品为分析对象,论述了小说男主人公由于生活轨迹发生了“时空错位”而出现的迷茫、痛苦、矛盾、挣扎和无可奈何的情绪,这意味着这一时期的“我”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顽主”,只是初具雏形。通过对《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三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爱情纠葛为例,分析了主人公们“向上”与“向下”两种价值观的相互较量。这些相互较量的价值观既表现在相爱的男女主人公之间,也表现在男主人公的“过去”和“现在”。王朔在这一期的小说中塑造的“顽主”雏形还没有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既要服务于爱情故事的发展,也要依托爱情故事来完成。虽然这些爱情悲剧抽空了家族影响和等级观念等一切外在因素,触及了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社会问题,但终究被淹没在中国80年代初的文化盛宴当中。第二章围绕王朔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文学作品分析“王朔热”的原因。80-90年代之交是王朔事业的巅峰时期,也是其小说风格的形成时期。王朔这一时期小说的魅力之一在于他以极致的笔触塑造了一系列出现在八九十年代社会转型期的“顽主”形象。这些“顽主”们自然随性、离经叛道、否定一切,颠覆伪理想、伪崇高、伪道德。其二,王朔这一时期的小说集中表现了对“知识分子”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知识分子是一个复杂又庞大的社会群体,王朔对笔下“知识分子”批判和讽刺的实质是对“知识分子按照个人真实意愿履行表达观点、态度的职责的行为与他所处的社会主流环境之间无法达成一致”的矛盾关系的思考。这成为王朔批判“知识分子”的逻辑起点。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现实,王朔笔下的“知识分子”成为滑向社会边缘的、外表虚伪和内心隐痛的“多余人”形象。第三,王朔一直以来诉求的“真实人性”既有人的自然性也有社会性,其实质是在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秩序下对^v^时期设定的“道德标准”发起的对抗。王朔表达真实人性的叙事策略由“挣脱束缚”的叙述与对“虚伪面具”的讽刺共同构成。第四,王朔八九十年代小说的语言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堪称一绝,这一方面表现在王朔将“人物对话”作为独立描写对象上;一方面有意搅浑了俚语、俗语与书面语。第五,我们将王朔小说的受众分为两个群体:一是专业受众群体;二是普通受众群体。这两个不同的受众群体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关注点,却共同造就了80-90年代的“王朔热”。第三章主要论述了王朔八九十年代文学与影视之间的跨界实践。80-90年代出现的“王朔热”除了文学成就,其在影视中的实践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80年代,中国大陆掀起了史无前例的电影风潮。王朔在“拍娱乐片”的倡导下,成功的在小说与影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王朔编导的《渴望》已经成为一代人集体的文化记忆。这不仅因为《渴望》“室内剧”形式的开创带给人们耳目一新之感,更因为它站在人们的立场,最大程度满足了经历过人性压抑、文化专制迫害及市场经济冲击下的人们对真诚、朴实的情感的需求,重建了^v^时期破碎的价值观。剧中的刘慧芳实际上是在“传统”与“独立”相互博弈的过程中产生的女性形象。第四章以《我的千岁寒》《致女儿书》《新狂人日记》为例,剖析新世纪的王朔不断遇“冷”的原因。王朔新世纪文学在内容上进入了禅宗体验,超越了人们的生活经验,表现出强烈的“向内转”倾向,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成为王朔新世纪的“新宠”。不仅如此,“颠覆小说文体”成为王朔在新世纪文学写作过程中不断探索的表达方式。他的这种书写一方面由于自己写作内容“去情节化”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他面对“文学死亡”做出的有力回应,是他对文学发展过程中做出的思考和调整。最后,在梳理新世纪文学市场现状的过程中论述当下读者的阅读习惯始终保持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经验之上,当王朔有意背离携带着“欲望合理化”的“生活经验”时,不愿与新世纪文学外部环境建立联系时,必然走向被读者遗忘的道路。这直接导致王朔无法进入新世纪文学批评家的视线。但鉴于新世纪文学由来不久,新世纪文学还处在不断发表、变化的过程中,随着文学家和评论家们对新世纪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王朔未来在新世纪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我们仍然寄以希望。在结束语部分对王朔整个创作过程进行了动态的概括和分析。

杜婧一[6](20_)在《现代性视野下先锋小说的崛起与嬗变 ——以先锋“五虎将”的创作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崛起的先锋文学思潮可以视为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性文学的开端。当时涌现出一批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青年作家,他们采用全新的叙事手法,大胆探索那些被以往忽略或者封禁的题材,宣扬主体观念,漠视传统秩序,用颠覆性的艺术风格给读者带来震撼性的感受。在众多知名的先锋作家中,先锋“五虎将”可以视为先锋文学的核心人物。人们通常谈论的先锋“五虎将”并指马原、洪峰、余华、苏童、格非五位作家,他们在先锋活跃时期有着相近的创作追求,又确立了各自独立的创作风格,五位作家之间保持了良好的个人关系,时常被视为一个整体以观察整个先锋思潮的发展情况。然而随着时代的更迭,先锋文学在90年代以后逐渐衰败和沉寂了下去,很快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五位先锋作家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经历了不同的人生际遇,他们的创作选择和小说风格也随之发生了转变,文学现代性的问题也因先锋思潮的离场而被搁置了下来。曾经新锐的“文坛射雕五虎将”在今天大都成长为资深作家,他们对当下的中国文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尝试从先锋“五虎将”的创作轨迹入手,研究先锋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对新时期文学现代性问题做出进一步探索。希望通过对曾经的先锋文学做出重新梳理,得到关于文学现代性发展的反思、经验与启示,为当下文学发展提供一条新的思路。论文第一章从被视为新时期文学“黄金时期”的80年代入手,回顾当时文学在各种思潮簇拥下兴盛的局面。先锋文学作为众多思潮中最具有突破性和冲击力的现代性文学流派,它的技术特性和全新的审美特征打破了文学界的常态,推动了整个文学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深度思考。论文核心讨论的先锋“五虎将”正是先锋作家群的核心成员,他们最早都是以“先锋小说家”的身份在文坛崭露头角的。而先锋派正是现代派文学的一面镜子,这一章节同时对西方现代派文化中“先锋”概念的起源、发展和对国内文学的直接影响也进行了研究。第二章进入到这五位先锋作家在80年代的先锋写作时期的创作表现研究,是论文的重点章节。先锋“五虎将”在80年代既表现出相似的创作趋势,又各自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学风格。其中从对马原的叙事崇拜、洪峰的新锐写作、余华偏爱暴力与死亡的冰冷叙事、苏童阴郁唯美的古典气质和格非的神秘主义叙事五个特征着手,对五位作家80年代的先锋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第三章转入到对90年代先锋文学的研究。这一章分析90年代文学环境与思想环境的变迁,着重探讨先锋文学在九十年代遭遇的困境。先锋文学的衰退和离场是当代文学的一面镜子,困境的出现自有其内在原因,也有源自外在的实际问题。先锋作家的个性化特征在90年代以后的作品中有了更大的延展,随着先锋文学热度的退却,先锋作家的集体特征渐渐弱化,整体性被打破之后,小说家的个性特质得到凸显,开始走向各自不同的道路,收敛起先锋的姿态。先锋“五虎将”在90年代经历不同的际遇做出不同的选择,这一章主要分析后来的写作道路较为坎坷的两位先锋小说家:马原与洪峰。先锋革命中一度领衔前行的马原与洪峰,随着先锋文学的整体没落,两人经历了漫长的迷惘蛰伏,未能在探索中找到新的突破方向,因而都选择了或者一度选择息笔,留给文坛的是一系列的悬念与遗憾。第四章的研究重点放在另一部分先锋小说家90年代以后的创作研究。讨论三位仍保留有相当先锋意识的小说家——余华、苏童和格非,他们在先锋文学式微的环境下坚持写作并尝试拓展现实与传统题材,在曲折延续的道路上开拓出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他们在充分保留个人特色的基础上部分地与现实妥协,采用先锋小说创作的技法,抒写现实生活或历史事件,实现一种个人的跨越或如研究界所谈的“先锋的转型”。也许是时运使然,也许是他们在创作与市场中找到了恰当的平衡点,近年来的文学界给予了他们较高的认可。第五章的内容综合了先锋“五虎将”在不同时期整体的创作走向,对退隐的先锋文学和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发展做出推想。这一章总体分析80年代先锋写作存在的局限性问题,讨论先锋运动以来文学现代性发展获得的机遇和随着文化环境的改变而陷入的困境。当前文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两极分化现象十分显着:现实主义纷纷向市场文化倒戈,而“纯文学”既苦于追赶现代派文学潮流,又纠结于被消费市场疏远的命运。对文学现代性进行整体的反思,并拓展先锋精神对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先锋文学消逝的时代里我们的文学需要保持的正是永恒的先锋精神。

吴群涛[8](20_)在《“另类青春之歌”—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提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源于英美的朋克如今已成为具有全球性影响的青年文化。早在七十年代末朋克便传入中国,在中国摇滚发展的推动下,于九十年代中期受到了中国青年的广泛关注和热情追捧。在近四十年时间的传播过程中,中国元素和中国话语融入朋克,并对其进行筛选、吸收和改造,最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朋克亚文化。论文绪论部分对朋克文化这一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评析,同时对研究意义和价值、创新点、重难点、方法、思路、论文结构安排等进行了相应介绍。论文第一章从梳理英语中“punk”的词源及衍变入手,回顾朋克运动在英美的兴起与发展,剖析出朋克的文化内涵。同时,由“punk”汉译上出现过的论争切入,对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予以概述——经过十余年的“道听途说”和近十年的“地火燎原”,目前朋克在中国的传播处于平稳发展期。在此期间,国内主要有四种朋克传播方式,包括翻译、“打口”、“迷笛”和独立厂牌,它们的联合作用扩大了朋克的受众群体,促成了中国摇滚朋克时代的到来。论文第二章聚焦中国“朋克时代”,选取朋克先锋崔健和^v^,北京朋克乐队群“无聊军队”,以“盘古”、“舌头”、“苍蝇”和“生命之饼”为代表的外省朋克和广受国际媒体关注的“挂在盒子上”为核心的女子朋克乐队进行深入考察,解析朋克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和特征。论文第三章论述具有代表性的乐评人与朋克紧密相关的活动与观点。主要分析涵括郝舫、李皖、颜峻三位知名乐评人的朋克乐评。他们分别代表了国内乐评人在对待朋克文化主要的批评方式与态度,其作品受到了不同时期各个层次的中青年读者的认可,实质上参与了朋克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朋克文化的认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论文第四章先从文化认同中的立场和思维、文学的个性表达与普遍诉求和文化认同与文学审美范式的转换三个方面来论析文化认同与文学审美范式的关系,再从文学书写与亚文化传播紧密关联的角度,连通卫慧与棉棉、宁肯与春树这两组具体的“朋克书写个案”的脉象,分析当代作家对朋克文化的接受差异。论文结论呼应绪论及正文各部分,强调指出朋克文化实践的最大意义是不断地敞开问题,让人们拥有更多自由地表达与争论的空间、方式与勇气,并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邱欣[9](20_)在《王朔电影作品“顽主”群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王朔是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他的艺术创作,涉猎文学、影视创作和文艺批评,是一个多产且在20世纪末的文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作家。王朔的作品有广泛的市场效应,广受社会中下层受众欢迎,销量很大,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王朔热”,同时也受到许多人的批评,被视为痞子文学,引起广泛的讨论与争议,时人称之为“王朔现象”。王朔艺术创作的最大特点,是他的作品把独具特色的“顽主”形像送入观众的视野,并在文学、电影、电视作品中形成系列性“群象”。他作品中的“顽主”形象,多采用半纪传体描述,形成了幼年“顽主”、少年“顽主”、成年“顽主”的系列,构成20世纪中国文学、影视创作的“顽主”热潮。这一热潮的出现,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尤其是王朔的文学作品大量地被改编为电影投放市场后,产生出轰动性效应,更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本文以王朔电影作品中塑造的“顽主”形象为切入点,拟对这一现象出现的意义、价值做一分析,以期达到20世纪后期在中国文坛、影坛产生重大影响的现象更为深刻的把握与认识。论文首先探讨王朔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现象”的文化社会背景,继而对王朔中“顽主”形象塑造特点及从文学走向电影的演化历程做一分析,展示“顽主”群像在文学作品中的创作风格以及这些“顽主”人物在电影作品中如何利用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将王朔笔下的“顽主”人物与“类顽主”形象进行分析对比,力图准确把握不同的艺术家对现实的表达和其作品的价值取向,最后再从这一系列“顽主”群像的演变中分析当代审美价值的变化趋势以及其所体现的社会现实意义。“顽主”群像的出现是一个必然的精神文化现象,它使得在中国银幕上第一次真实地、生动地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嬉皮士形象,从而映照出当今多元化社会所存在的“小人物”的生存现状及精神特征,并积极引导、推进这部份人群向崇高、正义方向的发展。这正是本文主要抓住“顽主”群像进行深入分析的价值所在。

李天佑[10](20_)在《王文兴小说现代主义特色的衍变》文中认为王文兴是60年代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从大学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起,几十年间笔耕不辍,一直坚持与探索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其创作虽然不多,但都很有分量,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十五篇小说》,长篇小说《家变》和《背海的人》。王文兴小说创作历程比较清晰,早期主要创作具有现代主义特色的短篇小说,对小说的主题和创作手法进行积极地探索;中期,在小说技巧逐渐成熟后,开始尝试创作长篇,出版了颇多争议的《家变》;后期殚精竭虑花费二十四年时间创作出现代主义集大成之作的《背海的人》。本论文绪论部分概述了选题意义、研究现状以及关于小说的研究范围和方法。正文部分分为四章,分别是:第一章,王文兴与台湾现代主义小说。本章首先介绍了王文兴的家庭背景及其成长历程,接着结合时代背景,梳理了台湾现代主义小说在日据时期与60年代的发展情况与特征。第二章,初萌的文学根芽——从《守夜》到《龙天楼》。本章围绕王文兴早期小说的主题和创作手法进行探究,归纳出早期小说主题分为:一、日常生活面貌;二、青年学生的校园生活;三、命运与顿悟。而在创作手法上,王文兴使用意识流或独白的小说手法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第三章,逐渐成熟的中期——《家变》的探究。本章首先探讨了有关《家变》的不同主题,分为孝顺、经济与文明、反抗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主人公范晔内心矛盾的角色形象。其次探究了《家变》的语言创新,如不寻常的感叹助词、冗长的句子、某一词类的重复出现和诗化的文字。最后,研究了小说中存在过去和现在两条时间轴的结构。第四章,后期集大成之作——《背海的人》的探究。本章主要探究了《背海的人》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内容上从存在主义角度入手,分析“爷”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如宗教、死亡等,从中找出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形式上,探讨《背海的人》特殊的叙述语调——内心独白的意识流,剖析爷“吠”的意义。

城市文化传播研究综述范文7

【摘要】为顺应城市规划教育新趋势,本文针对目前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改革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教学改革

一、 发挥城市社会学课程作用,顺应城市规划教育新趋势

目前作为工科培养体系的城市规划专业,培养过程中人文学科一直是薄弱的、被忽视的环节,导致城市规划教育体系下的毕业生在这方面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素养,最终影响他们参与决策的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原则性,这将对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建设带来严重而深远的影响。

针对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应首先在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课程特色,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加强城市规划决策中的人文考虑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上强调该门课程在城市规划专业培养中的重要性以及实用性。通过该课程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做到:重视规划方案前期的社会文化调查研究及方案的社会文化效益评估;认真研究和实践公众参与的规划路线;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等社会背景,将城市规划决策与政府有关决策相结合;学会应用社会科学工具分析国内外城市规划项目的正反经验等。

二、完善教学内容,实施“两个联系”

在城市社会学教学内容方面,可以通过联系社会现实和结合城市规划相关问题来提高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对城市社会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从而发挥该课程培养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作用。

1、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突出课程实用性

城市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随着城市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因而在教学内容的学习中也不能脱离现实社会,同时将大学生密切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与教学理论知识相结合,更能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城市社会是纷繁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必须将社会现象中具有本质联系的内容以及具有权威性的学术研究新成果作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了解现实状况,而是让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学的知识来解释和分析产生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比如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认识,当前我国处于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时期,但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要求引导学生运用城市化相关理论知识来对社会实际进行解释。

其次,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联系融入教学内容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社会科学方面的素质,学会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如对目前我国户籍制度是否对城市化具有阻碍作用问题的认识,可以结合20_年初上海户籍制度改革这一实例,让学生运用社会调查方法,经过自身的具体实践调查来了解目前户籍制度对人们生活各方面的影响,运用社会学理论知识认识分析户籍制度存在的弊端及改革的措施。

2、将城市社会问题与城市规划相联系,实行专题化教学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在动态中展示着自己的魅力,它的魅力不只在于外在的物质特征,更在于和时间、人群、文化和自然这四种巨大力量的不断斡旋。对应“四种力量”可以将城市社会学的教学内容分为“城市和城市化”、“城市社会结构”、“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态系统”四大专题。在每个专题的框架下不断拓展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以“城市社会结构”为例,可以分为城市社会结构的基本载体、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等内容,重点掌握城市社会中不同类型的社会群体及其社会功能、社会角色、社会阶层的划分和社会流动所带来的相关问题,并结合我国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启发学生运用城市规划的技术方法来解决城市社会问题,如我国现阶段社会阶层的变化所带来的居住分异等问题,如何在城市规划决策中解决。让学生明白城市规划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它规划的不只是城市中的空间格局,更重要的是城市中人们未来的生活方式。

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并回答城市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用城市规划手段解决城市社会问题,将城市社会问题与城市规划相联系,不仅是适应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趋势,更是适应社会发展对城市规划人才的需要。如现实社会中许多城市基础设施落后于实际生活需要,既有物质上的困难,也有认识不足的问题。从城市社会学中居民生活方式角度可以进一步发现生活方式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关系非常密切,可以把生活方式理解为“人们享用物质的劳务的方式”和由个人“支配闲暇时间的方式”,那么为实现这一消费和支配时间的方式,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时就要做出相应的安排。人们既要有物质生活,又要有精神生活,这一切都要有活动基地或场所以及通畅的联系手段。在城市规划决策时,对信息中心、艺术中心、教育中心、医疗中心及其组成单位,还有宾馆、饭店、运动场、游泳池、公园、绿地以及城市交通工具等,是否有足够的认识,是搞好城市规划的先决条件之一。

三、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城市社会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推引教学和案例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1、推引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推引教学是就教师通过结构性地介绍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动学生阅读教材并钻研相关实践、理论课题,从而作出大胆思考,引导学生彼此启发讨论、共享彼此成果的教学方法。它符合城市社会学课程理论内容多和实践性强的特点。

“推”学生在阅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阅读城市社会学方面的理论研究论文和相关书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如将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从日常生活所见所闻中搜集素材,学会分析包括自己在内的社会环境。如自己所生活的社区是如何建设的?社区中的人群有何共同点?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和观察笔记。

利用课堂讨论“引”学生探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每一章教学内容开始前布置相关的讨论题,讨论题的布置尽可能地有吸引力和争议性。例如:在讲授“社会阶层与流动”专题前向学生布置讨论题:“我国是否存在中产阶级?社会上的‘小资’人群属于中产阶级吗?”这样的讨论题引起学生的普遍兴趣甚至怀疑。讨论题的给出,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动力、方向和范围,促使学生努力寻找吻合自己观点的研究,同时留意与自己观点相反的研究,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这种探索中得到培养,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实际、思考社会现象。

2、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指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设置一个具体案例,展示并分析案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沟通和管理能力的教学方式。

通过案例教学可使学生接触到第一手原始资料,贴近生活,接近社会。通过对案例的讲述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源泉所在,并举一反三。在案例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控制案例讨论过程,不仅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做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待定问题,使学生从案例研究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更要引导学生探索待定案情的复杂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各种可能性,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曾怀正.城市规划教育的新趋势.城市规划,1983,06.

[2]黄天其.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中的人文学科.规划师,1998,02

城市文化传播研究综述范文8

华川葵[1](20_)在《文化图式视域下中国电视剧在日本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文中认为

郑佩铃(TAVEETANAVIRIYA SUPITCHA)[3](20_)在《中国《白蛇传》在泰国的传播及其本土“那伽”蛇文化研究》文中指出有关“蛇”的故事与地方传说在泰国世代流传,也是近年来泰国人喜爱的文学题材之一。在泰国本土的信仰与故事体系中,蛇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对蛇的崇拜包含着古代社会的信仰观念。古代泰国人通过祭拜蛇神(“那伽”,来自印度文化;泰语也称“帕亚纳”)来祈祷农产丰富。那伽传说也因此而得到流传。泰国蛇故事主要以白蛇闹海为主题,这种主题体现了湄公河地区的信仰根基,一种劝诫人类遵守戒律,同时善恶有报的信仰。这种信仰融入了各个年代的蛇故事。后来,因受到外来文化,以及中国《白蛇传》的白蛇形象的影响,泰国蛇故事中产生了人蛇恋爱的故事主题。《白蛇传》故事传入泰国之后,被译者翻译成泰语版本,并被编入汉语教学的教材,在教育教学中广泛地运用。同时,在影视剧领域中,也出现了有关白蛇和人相爱的故事作品。不仅如此,白蛇在当下也成为社会意识的传播符号,佛庙里那伽塑像的建造也受到这种社会意识的影响。笔者主要研究中国《白蛇传》在泰国传播,以《白蛇传》故事的泰译本、相关读物以及影视作品,深入研究了《白蛇传》故事的传播途径,并且列出故事传播的问题及特征。此外,笔者通过对60年代泰国蛇故事文学作品的研究发现,1960年后,中国的《白蛇传》以英文版的形式首次传入了泰国,并开始在泰国传播。1963年,林黛主演的《白蛇传》影片在泰国电影院上映,从此《白蛇传》便成为泰国人心目中最喜爱的中国故事之一。与此同时,许多与《白蛇传》有关的影视作品也受到了泰国人的欢迎。这种认可是否与泰国本土信仰的白蛇故事相关?这是笔者写作本论文的开端。笔者将中国冯梦龙着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经典版本与泰国民间最着名的蛇故事《倾覆城之爱》进行比较分析,主要以蛇人物形象塑造为重点探讨了中泰蛇形象的流变。然后,笔者探讨了《白蛇传》故事对泰国社会的影响。本论文共有五章:第一章以“帕亚纳”相关的传说为起点,重点关注泰国蛇文化与地方性蛇传说,深入思考泰国当地蛇故事的流传渊源。本文认为蛇故事起源于民间崇拜,最先流传于文化根基相异的泰国北部清莱府清盛县和东北部湄公河沿岸地区(古代是庸纳国和澜沧国)。随后本文考察泰国当地流传的蛇故事,并探讨了“蛇”在泰语中隐含的文化意义。笔者以蛇崇拜和当地传说为开端,挖掘泰国白蛇传说的来源,理解泰国早期社会中的蛇文化,目的是寻找中国《白蛇传》故事传播的泰国本土文化土壤。然后在蛇文化的外来文学文化影响的考察中,指出中国《白蛇传》在早期就已跟随华人移民进入泰国本土,并以华人戏剧为途径进行传播,与泰国本土的蛇故事同期并存,流传至今。笔者通过资料搜集发现,中国《白蛇传》在泰国传播的途径,主要分为图书和影视两种形式。因此,有必要对在泰国传播的《白蛇传》相关书籍和影视作品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泰国蛇故事在早期主要讲述白蛇闹海的主题,这种主题体现了湄公河地区的信仰根基,一种劝诫人类遵守戒律,同时善恶有报的道德化倾向;第二章研究泰译本《白蛇传》的传播。文中主要探讨了《白蛇传》的各种版本的泰译本,同时涉及传播策略等问题,梳理了《白蛇传》在泰国本土的衍生品,分析了文学作品传播的特点和问题,进而分析影视作品的传播;第三章主要涉及《白蛇传》影视作品在泰国的传播。随着几部影视作品在泰国播出,受到大众的喜爱,人们对蛇故事的关注日益增多。其中,1992年赵雅芝主演的《新白娘子传奇》给大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对泰国文学和影视领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直接为泰国自身大众产品的出现铺平道路:20_年,讲述白蛇神与人类相爱故事的泰国本土电视剧《三面娜迦》上映,一经播出便轰动了泰国的电视剧领域。电视剧放映结束后,泰国的白蛇突然受到了大众媒体的关注。与此同时,中国的《白蛇传》影视作品也受到了泰国观众的喜爱。这种现象背后,是现代媒介与本土信仰根基的融合,体现出泰国人对白那伽的信仰。该电视剧的主题与中国《白蛇传》相似,但在情节及人物形象设定上都以泰国本土信仰为依托:白蛇不是妖,而是白娜迦。白蛇传故事属于中国四大民间文学之一,因此笔者也精选了泰国着名民间文学中的白蛇故事作为比较研究的素材;第四章是对中国《白蛇传》和泰国地方的蛇传说故事进行比较分析。文中讲解了泰国蛇形象的流变和蛇故事的演绎,并对中泰故事中蛇形象的塑造进行探究。泰国蛇崇拜信仰未脱离与宗教的联系,笔者以泰国宗教信仰观念为背景,探寻白蛇故事对泰国社会的影响;第五章笔者从泰国民间蛇文化信仰、白蛇的色彩文化、高校教育及与“蛇”相关的现代影视作品出发,讲解了《白蛇传》在泰国社会中的影响。笔者认为,中国《白蛇传》在泰国的传播,有着泰国本土蛇崇拜的深厚土壤,但又与泰国现代蛇故事题材文艺作品的流行具有密切的关系。

郭艳辰[4](20_)在《追光动画“四部曲”的中国性表征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全球化浪潮、新媒体技术崛起,不同国家间的角逐渐渐地由“硬实力”斗争转变为“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中国性不仅有利于中国动画电影的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建设、传统美学风格的拓展,而且有利于中华文化的现代化再演绎。近十年,中国动画电影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但是,动画电影的中国性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境,这也是今后中国动画电影需要面对和亟需解决的。本文拔梳了中国性在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史中的流变,并重点分析了追光动画公司出品的四部作品,在差别中剖析中国性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运用存在哪些表征和困境,旨在为我国动画电影产出更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提供新的思路。具体来说,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章是对动画电影中国性流变的拔梳,这一章不仅仅是对于相关史料和作品进行简单的描述,而且结合中国性在各时期文化语境中的表征加以仔细考察,即通过梳理、分析和研究,揭示中国性与动画电影的有机关系和中国性对于动画电影的重要性。第二章以追光动画公司的四部动画电影为例,分别是《小门神》(20_)、《阿唐奇遇》(20_)、《猫与桃花源》(20_)和《白蛇·缘起》(20_),这四部作品风格迥异,在内容、伦理和文化三个层面的中国性表征不尽相同。通过对个案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性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在已有的中国性基础上进行解构创新,丰富时代内涵,促使中国动画电影能够走出国门。第三章首先从内生动力和外驱动力两个层面探析动画电影蕴含中国性的必然原因。动画电影中国性的塑造,既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动画电影面对市场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在看到近十年中国动画电影取得的成绩背后,符号运用的失衡和普世价值的单一、电影文本原创性不高和固化思想严重、动画产业链条不完善等问题依然暴露无遗。第四章针对前文提出的动画电影中国性塑造的症结,从文化认同、电影文本和动画产业三个方面出发,着眼于中国动画电影未来的发展,指出中国动画电影既要从他国学习经验和技术,又要对传统文化、时代精神进行择善而从,努力打造中国动画品牌,增强文化自信。结语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和观点的提炼。动画电影的中国性由来已久,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动画电影需要在保有中国性的基础上,在内容、伦理、风格、文化等多方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广泛投身于国际交流与合作之中,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力量,相信国产动画电影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

戴辛夷[7](20_)在《中国元素在日本动画中的叙事与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元素在日本动画中有着丰富的运用。本文以叙事学理论和文化表征理论为依据,采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由表及里地对日本动画内的中国元素进行研究。本文首先整理了大量出现于日本动画的中国元素之种类和源头;继而在叙事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国元素如何参与建构日本动画的故事和话语;最后,使用文化表征理论探讨中国元素在日本动画语境中的意义表达,意义生成方式和后续传播中产生的影响。本文研究的结论是:1、日本动画中常用的中国元素类型有:以“四象”为代表的中国神话元素;与中国相关的既存人物和虚拟人物;以“汉服”和“满服”为主的中国装束;改造后的中国功夫文化;以四川料理为主的中国食物元素和以上海与香港为主的中国城市元素等。日本动画中的中国元素的来源有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国传说与神话故事、中国历史典章制度、中国现代社会的标志性事物等。日本动画对中国元素并非照搬,而是作表象化处理和具象化改造。2、中国元素辅助日本动画故事的建构,具体表现为中国文化与经典提升故事的趣味和影响,中国人物与事件增加故事的蕴含与审美。中国元素参与日本动画故事的结构设置以及人物与空间的造型。中国元素参与日本动画人物造型有两个维度,一是建构人物的“中国化”外在形象,一是塑造多元化的人物性格。而在日本动画的空间造型,则主要体现为复杂空间造型、动作空间造型和情绪空间造型三个方面。3、日本动画叙事的话语特征,一是服务于国家政治,二是传播日本民族文化与价值观。中国元素与日本动画叙事话语的关系是:时而两两同向,相互补充支撑其中心话语,时而形同而神异,中国元素只是承载日本精神的功能性外壳。4、中国元素在日本动画中的表征,从符号学途径看,主要运用隐喻和转喻进行曲折表征和运用比拟进行形象化表征。中国元素在日本动画中的符号形式复杂多样,但日本动画中有一些出现频率极高的中国元素,如服饰、城市、国家政治和传统文化等,表征的对象和意义相对固定。从话语角度看,中国元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中日关系状态下,体现出不同的话语形态和话语意义,其表征的基本走势是从致敬中国文化到平视中国文化再到歧视甚至敌视中国及其文化。

李宝奎[9](20_)在《“白蛇传”故事在不同文体传播中的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蛇传”故事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从传说的出现到今天的家喻户晓,流传八百多年仍经久不衰,相关文学作品更是不胜枚举,小说、曲艺、戏曲等诸多文体都搬演了白蛇传故事。本文旨在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从体裁角度对“白蛇传”题材的重要作品进行分类讨论,研究不同文体的白蛇传故事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以及趣味取向等方面的不同特点。绪论部分首先阐述选题依据,其次对“白蛇传”故事的研究现状进行简单梳理,说明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正文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白蛇传故事基型的生成。这一部分主要论述白蛇传故事从萌芽到基型生成的发展过程,尤其是《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作为故事基型更是为以后白蛇传故事在小说、曲艺、戏曲中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部分:小说中的白蛇传故事。小说作为案头文学,其受众多是读书人,此部分结合小说体裁的特点及读者的审美趣味,对“白蛇传”小说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趣味取向的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曲艺中的白蛇传故事。曲艺是口语、听觉艺术,根据自身的体裁特点及听众的审美需求,曲艺对白蛇传故事情节重新加工并加强了叙述性描写,刻画人物细致入微,趣味取向呈现出重视听众情感需求、故事情节偏向世俗化、追求声情并茂、语言通俗生动的特点。第四部分:戏曲中的白蛇传故事。戏曲是舞台的艺术,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将白蛇传故事生动直观地展示给观众。结合戏曲体裁的特点,“白蛇戏”通过划分不同的出目或场次来演绎白蛇传故事,并通过角色行当的设置、丰富的舞台表演动作等塑造人物形象,趣味取向上语言的本色当行、插科打诨的加入、身段表演的注重以及大团圆结局的设定都表现出美听、美观的特点,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

陈依雯(Tang Yee Woon)[10](20_)在《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文中提出本论文的研究以唐代小说的传播和接受为主,主要从传播、接受这两个视角探讨唐代小说的发展,时限从唐朝至今,范围涵盖各时期的唐代小说出版情况及文学作品对唐代小说的改编。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五章。唐代的文士多选择入幕,幕府是文士聚会、闲谈的重要场所,也是小说传播的主要背景。文士常在幕府的聚会中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而达到传播小说的目的。而长安是唐代首要都城,以长安为题材或在长安创作的小说数量不少。除了背景与环境的因素,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还有好几种方式,其中包括借助诗歌的流传。唐代小说和诗歌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互相取材的例子很多,诗歌可谓是小说在唐代传播的主要载体。此外,还有一些与小说传播、接受相关的要素如:古文运动、文士投谒行卷,这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而言,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唐代的书肆、诗歌的传唱也是小说传播的渠道。随着印刷技术的发达,小说刊印的数量逐渐增多,出版刊行的小说文本逐渐代替了抄本。宋人也编纂了着名的大型类书《太平广记》和大量的小说选本,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宋人对唐代小说传播与接受的态度。宋元时期,不少文学创作都向唐代小说取材,无论话本、杂剧都大量融入了唐代小说的题材。宋人对唐代小说的接受是很广泛的,除了文学作品,他们编纂的正史,也多向唐代小说取材,这可视为他们对唐代小说的一种评价。但宋人对唐代小说的态度也是矛盾的,如洪迈他在批评唐代小说的同时,又对唐代小说赞誉有加,这种矛盾的心态是值得探讨和厘清的问题。明清时期,除了小说文本的刊印出版,类书、丛书和小说选本的大量编纂对唐代小说传播与接受的影响都很大。除此之外,这时期的小说、戏曲创作依旧向唐代小说取材,《剪灯新话》、《聊斋志异》、“三言二拍”都是这时期的小说名着,它们在题材上与唐代小说的关系就非常密切。戏曲方面的成果也很辉煌,着名的“临川四梦”、《长生殿》等都是改编自唐代小说的作品,可见唐代小说对明清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民国以后,唐代小说的出版和刊印仍不间断。这时期,受西方学术思潮的影响,出现了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小说研究。百余年来,唐代小说的研究涉及了校勘、考证、作家、作品、文艺理论等各种范畴,学人对唐代小说的研究孜孜不倦,一直努力的前进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小说的传播模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戏曲艺术、影视作品都成为了唐代小说在当下的传播途径,这也是有待学人进一步去了解和探讨的。唐代小说也传播到了海外,尤其是日本、韩国、越南形成的汉字文化圈。唐代小说与东亚三国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千余年来,它已深刻的影响了东亚三国不少的文学创作。不仅如此,唐代小说还远播到欧美和俄罗斯,更出现了不少翻译的作品,在欧美各国如、英国、美国、法国和俄罗斯等也引起了汉学家的关注,拥有了相关的研究成果。总而言之,唐代小说对唐代以后的文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城市文化传播研究综述范文9

一、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在日常办公中,通常会遇到许多常用的数据,比如邮件地址、日程助手、日常记事等,这些数据通常凌乱不堪,在需要时不知道存放在何处,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因此,我们设计了能满足这种需求的系统——中小企业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

二、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提纲)

完成“中小企业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中小企业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是一个适应于中小型企业的能满足日常办公需求的管理系统,本系统初步拟定由以下六个模块组成。

(一)个人通讯录

该模块用作每一个登录系统的用户来维护自己的通讯录,通讯录中需要保存的信息有姓名、性别、手机、E-mail地址、QQ号码、公司、家庭住址、邮编。通知本模块个人用户可以自由维护个人的基本信息以及自由添加联系人信息;可以方便查询联系从,可以修改或删除某一个联系人。

(二)日程安排模块

该模块用作当前的登录用户添加、修改、删除和查看自己的日程安排列表。本模块中应该

推荐阅读:

  产品品牌策划方案范文模板(精选10篇)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书范文模板(通用45篇)

  汽车公司介绍文案范文(推荐6篇)

  项目风控说明材料范文(精选32篇)

  药店录取通知模板范文(6篇)

  社团招新海报简介范文(汇总24篇)

热门标签: 城市 范文
城市文化传播研究综述范文(汇总16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为您推荐

租房合同精选范本

租房合同精选范本8篇租房合同又称房屋租赁合同,是指住房出租人和承租人在租赁住房时签订的、用来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租房合同精选范本,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租房合同精选范本篇1出租方:身份证号码:(以下简称甲方)承租方:身份证

实用范文 2023-07-12

个人租房的合同书协议精简版

个人租房的合同书协议精简版5篇朋友们,租赁合同的成立不以租赁物的交付为要件,当事人只要依法达成协议合同即告成立,那么你现在知道合同是怎么样子了吗?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租房的合同书协议精简版,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个人租房的合同书协议精简版精选篇1出

实用范文 2023-07-12

委托借款合同模版

委托借款合同模版5篇合同其实对借款有约定用途的,借款人须按照约定用途使用借款,接受贷款人对贷款使用情况实施的监督检查,那么你现在知道合同是怎么样子了吗?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委托借款合同模版,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委托借款合同模版篇1甲方:_______

实用范文 2023-07-12

月嫂聘用合同精选

月嫂聘用合同精选5篇合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那么你现在知道合同是怎么样子了吗?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月嫂聘用合同精选,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月嫂聘用合同精选篇1甲方:___________乙

实用范文 2023-07-12

农业借款合同大全

农业借款合同大全5篇借款人的权利义务按照约定用途使用借款,那么你现在知道合同是怎么样子了吗?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农业借款合同大全,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农业借款合同大全精选篇1出借方(甲方):(以下简称甲方)借款方(乙方):(以下简称乙方)甲、乙双方在

实用范文 2023-07-12

劳动合同简易范本

劳动合同简易范本7篇劳动合同协议书是生活当中比较常见的,双方达成一致,签订好合同协议书很有必要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劳动合同简易范本,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劳动合同简易范本篇1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

实用范文 202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