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装备制造业应对经济危机的发展策略

更新时间:2023-02-07 15:14:06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xc

论文关键词: 经济 危机 装备制造业 发展策略

论文摘要: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日益凸显。在经济危机下,我国装备制造业既面临挑战又面对难得机遇,必须要采取积极应对策略,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实现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新的产业增长支柱。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 金融 风暴,使全球经济陷入世界性的危机,此次危机已经从虚拟经济延伸到了实体经济。作为世界经济体的一员, 中国经济 也很难独善其身。在经济危机倒逼机制下,装备制造业由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必将获得难得的发展机遇,成为我国经济走出危机后引领经济发展的新的产业增长支柱。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支柱产业地位正日趋凸显,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正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1.94万亿元,占制造业 工业 总产值的33.77%,并超过日本、德国,位居世界第二位。制造业、采掘业、 建筑 业等工业三大骨干行业中,制造业是根本,而装备制造业则是“根本的根本”。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在经济危机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此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带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技术含量较高的装备制造业受到的影响较轻,并且可能最先在政府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下走出危机的阴影。正是这种结构性的特征,使经济危机内含的“危”和“机”不仅在时序上、而且在空间上可能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所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在本轮经济危机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和正确的认识,应该是既带来了严峻挑战,又获得了难得机遇,并且机遇大于挑战。

2.面临的机遇。主要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分析。从外部来看,一方面欧美制造业受金融和经济危机拖累进入 历史 低点,对其影响几年很难得到恢复;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经济不断增长,开始加大加快对 公共 基础设备的建设和基础产业建设的投入。这些国家在经济中对装备制造设备有迫切地需求,使得全球装备制造业市场十分活跃。从内部来看,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会迫使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苦练内功”,以提升自主核心竞争力,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来应对 金融危机 。同时,今年2月4日,国务院出台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从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对加快我国装备制造业振兴进行了全方位的战略部署,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我国装备制造业应对 金融 危机 的策略

我国装备制造业既要引进现代 管理 机制改革传统体制和机制,又要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还要在 市场 上逆势而上,争夺和扩展国际市场发展空间。全球 经济 危机对于竞争中的弱者是灾难,机遇只赋予竞争中的强者。我国装备制造业要充分利用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的 建筑 设备、建筑原 材料 、通用设备需求,加快引进先进生产要素,大力扩张国内市场占有率,再凭借国内市场积聚的综合竞争力开拓将来复兴的国际市场。主要对策包括:

1.自主创新是发展的重中之重。自主创新下的技术进步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落脚点。必须要继续培育金融市场为企业扩张集聚资金;由企业决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向和项目选择;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院所走进企业,支持企业培养壮大研发队伍;建立健全 社会 保障体系,确保政府可支配资源主要投向社会 公共 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通过以上措施,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装备创新平台,生产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产品。最终通过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国际比较优势和国家综合实力。

2.结构创新是发展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结构存量调整 成本 高、内在摩擦大,难以实施;而增量调整成本低、关联性强,易于实施。因此,要以优化结构为立项标准,选择平衡结构倾斜、填补结构空白、提升结构水平的新项目为立项重点,以争取立一项带一片的关联效应。优先支持优势企业、核心产品、创新技术快速扩张,迅速形成规模,扩大市场占有率。

3.走出去战略是发展的必由之路。金融风暴势必掀起新一轮企业并购浪潮,这给有实力的我国企业收购其他跨国企业提供了机会。我国有巨大的外汇储备和良好的经济基础,沈阳机床、三一重工、西电集团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具备跨国兼并的经验,可以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参与全球化的进程。政府应支持有准备的企业继续加大、加快跨国兼并的步伐,借兼并实现企业竞争地位的飞跃,实现企业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占领国内外市场的实力。

4.政策支持是发展的坚强后盾。我国正在积极扩大内需,今后将加快实施在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一批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型工程项目,加大力度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关键项目建设。而在推进这些重点工程建设时,必将进一步加大采购国产装备的比重。同时,我国要综合运用出口退税、外贸发展基金、 财政 贴息、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等政策措施,支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保持重大技术装备出口稳定增长。要加强对装备制造业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利用国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缓解装备制造业当前资金链紧张状况,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

尽管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形势严峻,但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2009年3月已升至52.4%,连续4个月回升,表明我国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开始发挥积极作用,企业生产逐步恢复,制造业经济总体上呈底部趋稳回升态势。我国装备制造业只要立足根本,就能战胜危机,赢得主动,在 国际经济 危机中推进结构调整,最终实现装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星月.装备制造业将持续获得政策扶持.长城 证券 机械 行业点评,2009.2.4

2.提高应对风险能力加快行业调整振兴.爱建证券机械行业研究,2009.3

3.李向平.金融危机中的辽宁装备制造业.辽宁日报,2008.12.8

5.叶建平,余晓洁,侯大伟.装备制造业将加快转型升级以应对金融危机.行业信息化,2009.2.6

推荐阅读:

  浅析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造价确定与控制

  浅谈建国初期周恩来的粮食思想

  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试论我国经济落后地区的迟发展效应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的调整和重构

  简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经济主权

热门标签: 中国经济
浅谈我国装备制造业应对经济危机的发展策略.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为您推荐

电子政府与宏观经济调控

电子政府与宏观经济调控,1999年开始,我国的“政府上网工程”的实施,标志着 电子 政务在 中国 的全面启动。电子政务在西方发达国家已进入相对成熟阶段。而我国从2000年开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4所高校才获准试办公共管理硕士(MPA) 教育 。一、电子政府与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府的办公自动化的表述,可以用

经济论文2023-02-06

布莱恩•阿瑟的新经济思想评述

布莱恩阿瑟的新经济思想评述, 一、布莱恩•阿瑟的正反馈机制 传统经济学是建立在静态的均衡分析基础之上,以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为假设前提。依据一般经济理论,均衡意味着“最优”,即对资源的最优利用与分配。在此框架下,经济运行被描述成线性的、静态的、确定的、简单的和可逆的。也就是说,在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经济系统

经济论文2023-02-06

新经济时代的垄断浅析

新经济时代的垄断浅析,论文 关键词: 网络 经济 网络外部性 标准化 进入壁垒 论文摘要:新经济下的产业以很大范围产出上的平均成本递减、相对于新 企业 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可以获得的融资而言不算太大的资本投入、非常高的创新率、迅速而频繁的进入和退出、消费的规模经济为特征的,满足这些特征,要求在标准设定方面实行垄断或者企

经济论文2023-02-06

产品来源国效应浅述

产品来源国效应浅述,[摘要] 自从1965年Shooler开始对来源国效应进行实证 研究 之后,来源国效应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本文简述了产品来源国效应的研究 发展 历程,通过对大量实证研究了归纳与 总结 , 分析 探讨了 影响 来源国效应的几个影响因素。 [关键词] 来源国 来源国效应 产品评价 品牌形象 由于国际贸易

经济论文2023-02-06

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看物流产业

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看物流产业,摘要:由于 现代 信息技术的 发展 ,把很多产业融合在一起。从某个角度看,物流产业是为了达到一体化的发展目标,由运输、仓储、邮政、通信等产业融合而成。文章认为物流产业是一个“大”产业,这有助于从宏观层面上认识物流产业,指导物流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物流产业;产业融合;“大”产业 Abst

经济论文2023-02-06

思考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确认问题

思考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确认问题,碳排放权在市场进行有偿的交易后会为企业带来利益,国内外学者已广泛认同将其确认为资产。碳排放权无论是无偿获得或是购买所得,企业对其都有控制权与排他权,碳排放权带来的经济利益也会流入企业,因此将其确认为资产是合理的。但是将其确认为何种类别的资产,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朱玫林与耿泽涵(2011)认

经济论文2023-02-06